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臣服与叛逆:巡检的政治认同

政权并立、争战侵夺不休和王朝更迭频繁,是五代时期的特征。在争战不断的时空环境下,五代时期有许多制度都难以确立,帝王授予亲信的临时性措置往往无法兼顾权力制衡,因此五代巡检职能的扩大与权力、地位的取得,可说是非常时期制度变形的结果。这些武职人员因一时战绩或宠信,被拔擢为坐拥重权的巡检使,由于权力与地位来自君王,当然有为君王效死者。如天福二年(937)七月,东都巡检张从宾叛晋,进犯汜水关,杀害汜水关巡检宋廷浩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夔州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高彦俦在夔州抵抗宋军,宋师乘城而入,彦俦不愿降,登楼纵火自焚。两人都是因忠君而死的例子

然而,在政局变化迅速、社会秩序解体、人伦关系淡薄的五代时期,武人拥军自立,以下胁上成为社会常态。类似冯道转事多主的情况史不绝书,甚至连背叛旧主、自立旗帜、投降敌国,乃至顺逆无常、挟持两端的现象,也所在多见。在五代巡检中,固然有效忠君王、以死报国的例子,但更多的是嚣张跋扈,甚至叛国或降敌的巡检,这反映了叛服无常的时代特质。附表一百二十八位曾任巡检的人物中,就有三十人有过叛变或投降敌国的记录,比例虽不高,却远多于忠君死节的巡检人数。若加上虽没有明显的叛逆行动,但在易代之际,自然转事新主的巡检,如《宋史》所列的二十五位(详见本章附表二),则总数当有一半之数。这一现象和五代其他类型的人物、事例相印证,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社会风气。

这种叛服无常或不断转事新主的巡检,有明显事迹者不少,兹举数例说明:一是王景。王景是后梁大将王檀的部下,先降后唐庄宗,清泰末,归石敬瑭,被授为相州刺史。晋高祖幸邺,留为京城巡检使。少帝时曾任晋州巡检使、知州事。后历事后汉、后周及宋,共六朝 。二是朱守殷。朱守殷少事唐庄宗,同光二年(924),任巡检校京师,恃恩骄恣,与伶人景进相为表里。庄宗疑忌大臣,遣守殷伺唐明宗动静,守殷却阴使人告知明宗“宜自图归藩,无与祸会”。及明宗与郭从谦相继作乱,庄宗召守殷等率军护卫,守殷按兵不动。庄宗崩,守殷驰入宫中,纵军士劫掠,并遣人催促明宗入洛。明宗即位,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集大权于一身。不久,守殷杀指挥使马彦超,闭门反。明宗遣范延光攻城,杀之

最足以说明关系转变的,莫过于晋汉开国者石敬瑭与刘知远两人。刘知远与石敬瑭都是后唐明宗的部将,明宗与梁人对战于德胜时,石敬瑭为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裂,知远把自己的马让给敬瑭,自己骑断革的马殿后,石敬瑭十分感动。因此,当敬瑭被明宗授为北京留守时,以知远有护援之功,奏移于麾下。后来唐闵帝的左右谋害石敬瑭,知远即密遣御士石敢,袖锤立于敬瑭后,以为护卫。变乱起时,石敢力当敌锋,战死。知远与李洪信入内,护石敬瑭幸免于难。刘知远力劝敬瑭起事,建立政权。敬瑭任知远为军城都巡检使、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充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陕州节度使、许州节度使等职。天福四年(939)三月,加同平章事,但刘知远不满与功勋不及他的杜重威同制加恩,恳让不受,杜门不出,石敬瑭大怒,两人关系遂由密转疏。

敬瑭崩,少帝即位,刘知远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及晋与契丹反目,耶律德光率兵进犯晋地,知远曾破契丹兵于忻口。但晋少帝与知远相互猜忌,知远虽于开运元年(944)被封为太原王、北面行营都统等职,只是尊以虚名,并不实际预闻诸军指挥之事。反之,知远知晋主与契丹结怨,国势危,并未论谏,亦无邀遮契丹兵以入援晋帝之意,反而广募士卒,搜刮财物,步骑达五万,为诸镇之冠,意图自立。契丹入汴京,知远一面分兵守四境,一面遣使奉表诣契丹主送款,以缓和压力。契丹挟晋主北迁,河东诸将以中原无主,上笺劝进,知远乃于太原即位,改国号为汉 。从刘知远为石敬瑭效命,到与晋帝相互猜忌,及至自立的过程,可以看出五代人际关系的复杂、政治伦理的淡薄和政局变迁之间的互动因素。

这种复杂多变的政局与人际关系在朝代递嬗之初最为明显。对曾担任巡检使的武将而言,后晋政权初建的天福二年(937),是五代巡检对君王叛服最频繁的一年,实具有相当的指标意义。

先是,唐明宗死后,三子从厚即位,养子从珂自太原掳闵帝夺得皇位,自立为帝。在帝位争夺的同时,后唐内部纷扰不已,骄兵悍将,势不可制,法纪荡然。复末帝所用宰相皆贪浊之辈,朝政混乱,拥兵镇守各地的藩镇不服朝命,契丹又乘机入犯。此时,明帝之婿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但他自度实力不足,乃听幕僚桑维翰之议,遣使向契丹乞师,契丹主耶律德光率五万骑由雁门入援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天福二年(937)正月,石敬瑭得天下,建立晋朝。

石敬瑭虽获契丹支持,但藩镇多未服从,或一时屈从,终谋自立,因此乱象相继不断。如唐将范延光闻赵德钧败,虽奉表请降,却在魏州聚卒擅兵作乱,石敬瑭以洛阳漕运有阙,东巡汴州,留前朔方节度使张从岩为东都巡检使,进延光为临清郡王,以安其心;延光却从孙锐之劝,据魏州叛。石敬瑭为稳定情势,命白奉进、张从宾、杨光远、杜重威等人以兵防备延光。范延光使人诱从宾一同叛晋,引兵入洛阳,杀权东京留守石重义,任都巡检张延播知河南府事;从宾进而引兵扼汜水关(虎牢关)杀巡检使宋廷浩。晋廷命奉国都指挥使侯益率禁兵五千,会杜重威讨张从宾。不久,符彦饶杀白奉进,与范延光、张从宾同拥兵叛晋,人情大震。敬瑭问计于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与奉国都虞候方太,共执彦饶。杜重威、侯益则引兵攻汜水,张从宾溺水死,擒获其党张延播等人。此时知安州威和指挥使王晖闻范延光作乱,也杀了安远节度使周瑰,自领军府,以待延光,企图胜则附之,败则渡江奔吴。石敬瑭遣李金全率千骑至安州巡检,安从进则恐王晖奔吴,派部将率兵会复州兵于要路邀击,晖为部将胡进所杀。李金全至安州,斩杀胁从之指挥使武彦和。晋高祖以李金全为安远节度使。金全亲吏胡汉筠劝其自立新局,金全遂叛晋,奔南唐

面对军将叛顺不常的局面,刘知远劝石敬瑭“抚将相以恩”,而自己则“戢士卒以威”,以恩威并济的手法,稳住政局 。在这一年的乱局中,先后出现了八位曾任巡检的武将:有据地叛晋的张从宾、张延播,或先率兵讨叛的侯益、方太、李金全、安从进、刘知远等人,这些人后来也先后叛晋,只有宋廷浩是效忠石敬瑭,在汜水关被杀的。在这八位叛服不常的巡检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侯益。侯益原为唐庄宗的爱将。明宗立,则面缚请罪。及李从珂在凤翔举兵,闵帝任命他为西面行营都虞候,侯益知军情必变,称疾不奉诏,迁商州刺史;因其击退蜀军,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当初张从宾叛晋,益受命率兵攻之,敬瑭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充邺都行营都虞候,及镇秦州,充西面都部署。阶州义军校王君怀率数千众投蜀,益一面向朝廷请援,一面遣人遗书蜀将,以达诚意。晋少帝疑之,徙镇内地。及契丹率兵入汴,益率僚属归开封,诣契丹主,被授为凤翔节度。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益以尝受契丹命,深以为忧,适蜀王孟昶招之,乃与其子谋归蜀。知远得知,遣王景崇召益入朝,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横恣,汉隐帝乃任益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鲁国公。景崇闻讯,杀益亲属七十余人,据城叛。及郭威起兵,益奉命守澶州,临阵见士卒无斗志,乃与焦继勋夜谒郭威。周初封楚国公,改齐国公,到宋太祖乾德三年死,享年八十岁

由本节探讨例证可以观察,五代武将行忠君死节之事少,叛离君国之实多。此系时代环境导致的武人拥军自立风气,与曾否担任巡检并无直接关联。但必须注意,巡检一职为五代武将提供了重要的起点与运作空间,高阶巡检系武人军政生涯的重要经历,借由帝王的信任与授权而获得统掌军权的机会,也因此得到较多的政治资源,以奠定其后臣服或叛逆的基础,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因此,五代武将叛服的表现虽未必都发生在其担任巡检之时,但是巡检一职赋予武将的军政资本意义,却对五代政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POW/MbRFp/de4yJCXuVDUCwoo/IH6ksTnmSWaBfpa3WkjVZ4YQWU0B61UEBTdy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