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可谓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唐朝灭亡后,中央朝廷形式上虽由后梁等五个朝代继承,但割据自守的藩镇或据地称王,或不奉朝命,使得中央政令实质上难及于全国,甚至不出所辖领地。甚者,由后梁、后晋同时并立之势论之,若说五代是另一个群雄并起,相互争战,军事、政治与社会秩序崩解混乱的时期,也毫不为过。在政权递嬗频繁、局势变动无常的时代里,各执政者为了发展茁壮或防止灭亡,不仅发动战争,更发展许多临时性的军事体制,且不断扩大其职能。巡检一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中原政权,十国乃至契丹,都有设置巡检使的记录,反映了当时设置巡检继承自晚唐且区域不断扩大的事实,以及各国割据的军事性和战时体制的时代特性。
远在西陲的后蜀就是显例。长兴三年(932),赵廷隐任东川巡检
;广政十七年(954),李廷珪由成都巡检使改为遂州武信军节度,领本镇及保宁军都巡检使以抗周
;广政十九年(956),戎泸州獠贼罗驻雍反,左街都巡检使赵季文讨降之
;广政二十一年(958),昌州獠反,杀巡检使赵汉琼等,由左界巡检使申彦瑭讨平乱事
;广政二十二年(959),罗济任宁江军都巡检判官
;同年,蜀将高彦俦由峡路巡检制置使改任招讨使
;次年,宋军来攻时,高彦俦任夔州宁江军都巡检置制招讨使,加宣徽北院事、利州昭武军节度
;孟知祥之子仁贽降宋后,宋廷任之为西京都巡检使
。可见后蜀为了维护政权与国家安全,在东西边境及成都设有巡检使,负责讨乱、防边等任务。
南唐方面,巡检一职首见升元三年(939),姚嗣骈被任命为上淮巡检都部署,克修边备
;当时黄梅县有妖人诸佑挟左道诬众,县令陈起上报巡检使周邺,出兵捕佑
;及至后周谋攻淮南,朱匡业曾任内外巡检使,都是以安辑境内为主
。许光大曾任沿海都巡检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李守贞以河中叛汉,向南唐乞师,查文徽议出师,唐欲借由从后晋南降的李金全,以宿将威望,解河中之围,任之为北面行营招讨使,而以魏岑为沿淮巡检使
;显德三年(956),南唐主任命柴克宏为宣州巡检使,修城墙、整器械,以备吴越
;次年,命郭廷谓任上淮巡检应援兵马都监,以防后周的进犯,但廷谓旋于十二月降后周
;卢绛被唐枢密使擢为沿江巡检,募亡命习水战,要吴越兵于海门
;建隆二年(961),南唐后主李煜即位,任命南郊巡检使黄延谦为武清军节度使留后
。可见南唐既有职司境内治安的巡检使,也有防备中原王朝以及吴越而设的上淮巡检与沿江巡检等,均是以防御为重。
更南方的吴越、楚、闽等国也设有巡检。吴越钱镠曾于开平四年(910)三月,任沈行思为湖州巡检使
。楚国刘宾于乾祐三年(950)任内外巡检侍卫指挥使
,不过次年由于楚国马希广、马希萼兄弟相争,南汉主任吴怀恩为西北招讨使,图谋攻楚,希广遣指挥使彭彦晖,在桂州龙峒,以备南汉军。希萼更任命彦晖为桂州都监、在城外内巡检使、判军府事。此举引起知桂州马希隐的不满,乃引蒙州刺史许可琼率兵到桂州,击败彭彦晖。楚国内部的争战反而让南汉得以顺利攻下蒙州,进兵侵犯桂管,危及楚政权
。闽王则曾任命陈文显为四州都巡检使
。这些巡检的职务偏重于军防,有的防区包括城内和城外,权力甚大。
北方契丹也有许多关于巡检使的记载。姚内斌本为契丹关西巡检、瓦桥关使,周显德六年(959),赵匡胤从世宗北征,至瓦桥关,内斌率部卒五百人降
。保宁初(969),契丹以宋师屡梗南边,任耶律合住为涿州刺史、西南兵马督监招安巡检等使
。天福八年(943)晋叛,契丹出师南伐,以高模翰为副使,入汴,任他为汴州巡检使
。晋将方太于开运三年(946)十二月降契丹,被任为洛京巡检使,其后武行德叛,据洛阳,契丹留守刘晞弃城奔许州,方太为叛军所挟,入府行留守事,与洛京巡检使潘环击却群盗,不久又遭武行德杀害
。周显德六年(959),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率所部入河东界,下堡砦十三,招降北汉巡检使靳汉晁等三人
。这些巡检多半负责要地军备或边防任务,军事性质甚强。
终五代之时,除了中原的五代政权,北至契丹、北汉,南至十国中的后蜀、南唐、吴越、楚、闽等国,均设有巡检使,可稽考者达三十人,且带有很强的军事性质。上述例子说明,在纷扰不安的五代时期,众政权独立运作,各自面临诸多防边和安境的需求,因此多承袭晚唐之制设置巡检,负责军防任务,有巡检使、内外巡检侍卫指挥使、巡官、供军巡官、统军使、沿淮巡检使、诸卫巡官、都巡检制置招讨使等,其职能较之中原政权更为多样与复杂。(详见本章附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