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人才”是我们近几年来经常提及的词汇,但坦率地说我自己都不算国际人才,因为我没有真正留过学,尽管迄今为止我走过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但并没有在那工作过、生活过、学习过,离国际人才还比较远。
所幸我有两个资格来讲这个话题。第一,出于对教育的热爱。我在新东方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新东方已帮助数百万学子成功走出国门,前往全世界的学校里学习、深造,更致力于成为他们归国创业、就业的彩虹,大力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参与建设,他们中有些人真的变成了国际化人才,对祖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我的孩子是在两种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语言既包括英文,也包括中文,因为我希望他们能够用两种语言随时切换交流。我认为孩子面向未来世界,一定要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舞台,而不是把中国或者国外只选一个作为自己的舞台。
基于这两个理由,我可以聊一聊这个话题。我认为成为国际人才,应当具备四大要素:语言、文化、规则、心态。
第一大要素:语言
第一,英语是首选。不管学什么专业,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工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好英语之后,一能大大提升接纳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二会让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宽阔。毕竟到今天为止,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依然是用英语来进行的。我建议以学习某一个专业为主,附带英语学习,这是最好的。
第二,备考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送到国外学校或语言学校,他的口语可能会稍微提高一点,但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不一定的。托福和雅思这两门考试,分数的高低跟孩子的综合英语水平直接相关。凡是雅思考到6分以上、托福考到90分以上到国外去学习,英语水平基本就能跟上,不存在去了以后,过了一年老师上课还听不懂,导致考试成绩上不去,最后不得不退学的情况。凡是在国内托福考过100分、雅思考到7分以上的,因语言障碍而被退学的几乎没有了,这就是备考语言的重要性。
第三,接受正规化的学校训练。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国外学了四年本科毕业,英语依然不能交流。那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融入英语学习的生态系统里去,四年学习只和中国同学进行交流。如果希望顺利毕业且英语过关,那实实在在要学四年,每篇论文都要自己写。英文写作水平变高了,就意味着能够部分融入西方社会,因为笔头交流在西方是十分普遍的。我们的孩子要记住,到了国外要尽可能独立完成课程和作业,这个过程既可以锻炼自己英文写作能力,也能够让自己的学术能力日益精进。
第二大要素:文化
第一,具备扎实的中国文化功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未来大部分的机会都是多种文化和经济体之间互相切换所带来的。只要记住这一点就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能放的。我不太鼓励家长一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全英文幼儿园或国际学校。公立学校是学中文最好的地方,如果在公立学校待过三年,哪怕从小学一年级待到三年级,他一辈子的中文基础就有了,到初中以后再进入全英文环境也一点都不晚。因为中国孩子进入全英文环境一般只要四年,英文水平就跟上了,至少从语言使用角度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拥有开阔的国际视角。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走向天地间,去体会天地万物之间不同的生活和心情。远游是为了去异国他乡看一看,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一点。我的孩子们从小受我影响,对于世界历史、地理、人文也比较感兴趣,从小跟着我到处跑,养成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带孩子去任何一个地方前一个月,我都会反复研究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有所感触、有所收获。
第三,有机会让孩子沉浸到西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获得思维模型的升级。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人文精神、风俗习惯,我们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跟这些密切相关,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思想和思维模式,这些也会倒过来制约我们的发展,因为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会更倾向于沿着这个环境形成的习惯前行。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至少在正规国外大学去上四年学,或者研究生至少要上两到三年。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模型和西方模式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型,一个人未来在全球生存,西方的思维模型应成为孩子们未来重要的思维模型之一。
第三大要素:规则
第一,了解世界各地宗教习俗。为什么有的中国人到国外处处碰壁?其实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了解,一些行为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误解。
第二,掌握重要国家的政治体系和运作模式。我们对中国已经非常了解了,但我们对其他重要国家是不是真的了解?他们的法律法规有没有读过?他们的政府体系是怎样的?等等。重要的国家政治体系和运作模式一定要去了解,当然还要了解人们根据这些体系和模式所产生的相应行动。
第三,洞悉经济规律、商业规律和科技发展。有时候,我们在与世界对接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阻碍,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世界的贸易规则、商业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对规则的模糊会影响交流的顺利进展。因此,对经济规律、科技等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往往定义未来一些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与民风习俗。用中国的思维模型在国外处理事情,很明显是不行的。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他们的法律法规并遵守。只有了解世界的规矩,我们才能行走世界。
第四大要素:心态
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要从心理上了解应该怎么来做这件事情,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对专业要有深入研究的定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研究要不断精进熟练,才能做出成绩,并积累人生的厚度。虽然孩子毕业后可能用不到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但为什么还要学?因为从一个学科中,得到的是思维的训练,比如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深入学科层层剥皮,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对核心能力的训练。学习不仅仅是学到知识,也是对个人品质的磨炼,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去找孩子自己喜欢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的专业。
第二,要立足大国关系来考虑问题。国际交流中所发生的任何倾向,都意味着人类发展的倾向。我们每个人如同一滴水融入世界这片大海,大海的平静安定与汹涌澎湃和我们息息相关。
第三,保持开放的文明交流心态。谁都知道这个世界要开放,不光是经济的开放,还要有心态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我们很多学生去留学是希望能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学习,但同时西方文化也在向中国文化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世界文化互相学习的闭环,而在这个闭环中,会在不知不觉间产生认知维度的上升,认识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的学生不仅传递了中国的声音,也增进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让自己融入国外的文化氛围中去。
第四,在最有保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事业基础。大家知道做一件事情要有三个保障:公平的保障、财产保障、人身安全保障。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持续扩大开放的大国,未来这三个保障会越来越好,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从这个前提出发,中国的市场机会一定是最大的。
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环境,也离不开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正因如此,我鼓励学生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出国去留学,尽管有些学生并不一定能在学成归来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家,但是概率上会高很多。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将近80%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成以后都是归国来就业,或是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有一部分一定是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眼光的,也就意味着他们能把后面更多的年轻人带向国际化的轨道。就像我总说的一句话,让我们走向世界,把世界带回中国。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连续发布已经有十年了,今年是第十一年,非常不容易。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掌握当下留学的发展动向,也让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对全球教育路径都有所了解,有所参考。到了我这个年龄,能够为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支一盏指路的明灯,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我想新东方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未来,新东方会倾注更多的资源与精力来助力国家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助力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