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不同角度谈艺术

1.我们为何要去崇拜艺术大师?

世上,有思想、有认识水平,能合乎逻辑地讲明白道理的人,不多。

有坚定的意志,保持激情,善始善终地把事情做好的人,也不多。

而能够融会贯通,用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形象来表达人之内在思想感情,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并产生长远影响的人,更不多。

社会上这种出类拔萃的人,就是美学上讲的那些致力于审美价值表现的艺术家。而其中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风格迥异于他人者,就是艺术史上的艺术大师了。

物以稀为贵!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看,这就是艺术大师们值得我们去崇拜的朴素道理。

2.我们为何要去欣赏艺术?

审美是世俗生活中人们所向往的高雅生活方式。换言之,美的生活就是世俗大众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是,当我们自己还无法一下子实现这一理想的时候,就需要借艺术创造活动,通过想象和玩味,于艺术鉴赏中望梅止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压力。

以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看,这就是导致我们乐于欣赏艺术的原始动力,也是艺术家们靠自己的才华,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3.作品为何会叫好不叫座?

当一个艺术家内心充满了文化精英意识,忽视了艺术创作发展的现实环境要求,不能以接受美学的思想来处理艺术创作自由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时,就容易让他们的艺术事业发展脱离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良性轨道而走向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在所谓的纯艺术天地中,走进自我封闭的死胡同。

在通常情况下,艺术家在市场上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时,总会责怪社会,认为大众的审美文化趣味低俗,自己是怀才不遇。可是,如果他们能学习并尝试接受美学理论,懂得关于期待视野的概念知识,知道根据观众或读者的审美期待消费心理进行创作,那么,就会不那么自恋和自大地看问题,而是会切合社会审美文化发展实际,在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框架内,合理而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个人的艺术创作表现同社会的艺术文化消费心理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推动艺术史发展的良性循环。

艺术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是要自转,还是要公转的矛盾。现代艺术潮流的发展,促使现实中很多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支持维护艺术自律性的自转立场,并在创作上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而历史事实证明,艺术从来都没有脱离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发展,艺术创作也从来没有在彻底排除他律因素的情况下,在所谓的“艺术意志”引领下,纯粹地在现实中自由成长发展起来。

看清楚了这点后,西方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面对现代艺术发展中的矛盾冲突问题和形式主义美学的谬论,建构了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重新解读了艺术史,把艺术家和社会、艺术作品与观众审美的关系导入辩证而合理的历史发展语境当中,并且很好地阐释了在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现实中出现“叫好不叫座”这一令人尴尬困惑的突出现象。

4.为何写生难入流?

对于一个感觉细腻、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的创作素材。就像契诃夫所言:“给一个罐头盒,我也可以写出一篇小说。”

模特,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讲,只是激发内心创作欲的“药引子”,而不是单一去刻画模仿的对象;是一种影响创作氛围的要素,而不是艺术家创作时的必须。

一个习惯于写生的艺术家,其表现就容易陷入僵化的学院派教育所制造出来的风格套路当中。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仿佛是工厂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缺乏灵魂和想象力,不能打动人心。

但是,对于一个希望在现实中开展艺术事业为追求的人来讲,写生又是艺术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完成这个学业,是将来能够在生活里成为艺术家所必备的造型及语言基础保证。

所以,凡是能够在这一点有所觉悟的艺术家,都会以辩证的思维来对待和处理现实中写生与创作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坚持基本功练习,为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展提供扎实的技艺和审美修养的保证;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开展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习作的、小品性艺术创作活动,让自己的艺术表现在灵感和激情状态下开展。

当艺术家能够以这种思维习惯,自然地开展生活,其艺术生活品质也就能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当他们在写生时,也能融入主观感情,让形式表现富于知觉感受性。而当他们在创作时,也会讲究一些形式规范法则,让作品形式结构显得比较扎实、稳固,富于文化观念的形式感,经得起美学与艺术史眼光的严格审视。

从根本上讲,写生与创作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在系统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古典学院派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才会比较明显,在艺术思想不成熟的艺术家身上才会变成一个对立性比较严重的问题。

对于一个心中拥有强烈的审美意识的艺术家来讲,无论他们是在求学,还是在工作,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在创作,生活都会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充满诗情画意。不管他们的阶段性发展表现和实际工作任务属性如何,他们都是在运用写生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调控着自己的行动,使之体现出艺术与生活完整的统一性。

所以,对于一个拥有艺术史辩证发展观的人而言,单纯的写生创作难以入流,就是一个无需多言的常识。

5.儿童画是艺术精品吗?

天真是儿童性格的真实表现,而率真则是成人对于天真品格的追求,是以理节情的产物。

儿童天真表现的可爱性是因他们不成熟的性格的滑稽表现而产生的。而成人率真表现的可爱性则是由他们内心当中的文化意识——艺术审美意识所决定的。

艺术是成人的游戏,艺术家可以欣赏儿童画,但却不能去画儿童画。欣赏儿童画,可以让艺术家得到不忘初心和获取灵感等好处。而一旦他们画出类似儿童画的作品,则意味着他们审美意识的低下和创作能力的不足。

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画就是儿童在智力发育活动中的一种认知行为表现,它体现了一个人在心智发育初期对于世界的本能反应与粗浅认识。这与美学上讲的艺术,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如此,虽然儿童画现在已经被社会接纳为一种美育形式,但人们始终不愿意将之奉为艺术精品来收藏和鉴赏。

6.艺术也一定会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吗?

世界上一切艺术的发展都是扎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但是,由于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语言,所以,单就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而言,如果不能像歌德所言,从民族文学演变为世界文学,那么,其发展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美学价值。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时,只是去照抄或改编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那他的文化贡献,最多也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不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

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家,他应该懂得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即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不仅需要真诚的情感态度,而且还需要真实的自我表现力度。否则,他在借鉴民间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时,就难以逃脱受其严重影响而被其吞噬俘虏的厄运。民间艺术审美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其真诚的社会性情感表达,而现代艺术审美的巨大魅力,则在于其真实的个体性自我表现。

毕加索明白了这一点,才得以从自己的加泰罗尼亚传统中走了出来,成为一位世界级的现代艺术大师。他说:“艺术不是去寻找,而是去发现!”

所以,从讲究自我表现和提倡创造精神的现代艺术文化潮流的立场上看,广泛存在的民间艺术就是落伍于时代审美发展潮流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已经被人们所滥用的口号,其思想内容表达的态度是偏于保守的,认识是偏于政治而缺乏美学高度的。

7.什么是不道德的艺术创作表现?

对于那些习惯于再现风格叙事的艺术家而言,作品中不真诚地表露个人思想感情及态度是不道德的,而对于那些习惯于表现风格叙事的艺术家而言,作品中不表露个人心灵直觉发现及知觉感受,是不道德的。

因为,对于审美价值判断而言,它们的表现都属于无个性的艺术创作。

对于那些内心拥有审美理想的艺术家来讲,这样的“不真实”表现,就是可耻或不道德的。

8.艺术家该如何看待做人和为艺的关系?

离开了心灵和想象的作用表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活。

不超脱,就难以启动心灵。无感情,就难以滋生想象力。

没有心灵的自由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不会有高品质的艺术文化生活表现。

作为一个艺术家,想要获得杰出的成就,就应该明白心灵和想象这两个生活要素的价值,并努力在生活中加以修养和锻炼。否则,自己就会连条路都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去谈艺术人生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岂不是一个笑话?

艺术家在开展自己的艺术人生时,一定要有自己做人的指导原则,不按这个道德来修养自己的人格,谈做人和为艺的关系,那也就没有什么符合美学思想原则利益要求的艺术人生表现的价值和意义了。

它与《蒙娜丽莎》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歇尔·杜尚

艺术品可以是什么? F1XvDKVv8dFC1AnKyjGYKL2SX9/wF+j/Oxvd1UJeLMU7wCoo72Eo6T/2s7CpLZ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