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多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立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就明确了革命的目的是建设新社会。1923年,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和李达创办《新时代》杂志,表示要研究致用的学问、实行社会改造的准备。可惜,这本杂志出版两期后就被查封。在1925年出版的《政治周报》发刊词中,毛泽东说,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有经世济民的人民情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得耕者有其田,换来了中国人站起来的命运大转换。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为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真是一穷二白,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只会造桌子板凳、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造不出来。相应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很多日用品都冠以“洋”字,比如火柴被称为“洋火”、自行车被称为“洋车”等等。许许多多家庭,居住在狭窄的住所里。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集中精力抓财政经济的好转,明确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老百姓也憧憬“楼上电灯、楼下电话”的现代生活。经过实施多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注重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较为忽略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虽然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分了土地,城市居民有了生活保障,人均预期寿命在20世纪70年代也超过了65岁。但是,“文革”结束时,全国还有2.5亿农民吃不饱饭,还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等等,这都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历史走向转折的关头,很多中央领导同志到国内外展开调研,看到了我们国家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看到了我们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比如,邓小平1978年9月中旬到东北三省和河北的一些地方调研时就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生产力总是需要发展的。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他还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在同年11月访问新加坡期间,邓小平看到新加坡从几十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发达的城市,十分感慨,表示要向新加坡学习。正是基于对国内外情况的了解,在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执政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这一期间,推进了扶贫工作,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制定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老百姓的生活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2012年,中国扶贫对象有1.22亿人。2014年末,还有710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15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总人数。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村水平的六成。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6个百分点。
如何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脱贫,是摆在中国执政党面前的严峻任务。
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掷地有声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面对这一奋斗目标,他深感责任重大。不能到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还有不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摸清贫困真实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了这个要求。同年12月29日,担任总书记才40多天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冰雪来到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
2012年,这两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950元和980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79%和75%。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说:“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为了了解我国现在的贫困状态和实际情况。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所以走得远一点,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实的,才是值得的!”
总书记盘腿坐在炕上与老百姓拉家常,揭开锅盖察看老百姓吃啥,和参加座谈的老百姓讲“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听取河北阜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情况汇报后的讲话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他还要求大家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河北开展“一村一品”助推精准扶贫,村民正在将当地特产鲜桃装车,准备运往收购点
这是一次行程紧凑、内容务实的调研。2012年12月29日下午3时从北京出发,30日下午1时许离开,20多个小时,往来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两个贫困村,召开两场座谈会。其间,习近平总书记动情谈到了聂荣臻元帅生前所说的“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切实看到了真贫的状态。这次太行之行,坚定了我们的扶贫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而落实确实需要有更为有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