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三地推进协调发展的共识加快形成,方向日渐清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就此打响!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改革框架的日益清晰,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轨道。

下好棋的关键是布局。2017年4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一则重磅新闻,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报道说,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报道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深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从报道中还能得知,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这个秘密性极高的会上,习近平指出,党中央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大的背景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起作为新形势下的区域重大战略。2016年3月和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雄安新区也拔地而起。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考察调研中谈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2016年1月5日,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光阴荏苒,2020年11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他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慢慢地,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又“回家”了。2022年元旦假期最后一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可见,长江经济带,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相信随着重大战略的落实,长江经济带活力将越来越强。

进入新时代,我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同时,我们强化举措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新突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中很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协调。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东中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实际上不平衡就是不协调。不仅如此,不协调还包括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如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哄而上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印发。该意见提出,要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意见还提出了未来30多年的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区域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有效遏制区域分化、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等政策有效协调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加有效,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主体功能区战略一直是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按开发强度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地区,按主体功能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地区。2017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印发,该意见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以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坚持生态就是生产力等战略取向。

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关键要在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上,将国家和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重点是健全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长效机制。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从黄浦江畔到雪域高原,从温婉水乡到壮美三峡,从徽派村落到藏式碉房,从良渚古城到三星堆遗址……打开中国地图,有一条与北纬30度线大致重合的318国道。这条许多人眼中的“中国最美景观大道”,近年来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原因就在于它串联起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记录下城市化地区的流光溢彩、农产品主产区的繁华富庶、生态功能区的瑰丽惊艳。

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部署。大会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随着这些重大举措的进一步实施,相信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经济也会保持一定速度,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一些国际组织的乐观预测也表明了这一趋势。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中国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2%。中国还贡献了亚太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此前表示,预计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据该组织测算分析,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行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经合组织预测将增长5.4%。两大机构均认为,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总人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对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2022年9月,在第77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央视记者表示,中国的减贫成就非常了不起,对全球福祉产生了巨大影响。 世界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在2023年6月来华访问期间表示,中国在减贫和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世界树立了很好榜样。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够在新时代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呢,它的世界意义究竟有哪些?这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 yhd3+okQn2a/8vuYAaD/RABv4BKiqmfTHSfoD3f9xQRFYVrqOh0WJwfHaLJK1f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