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一个党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等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2015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在新发展理念提出后,为了让领导干部尽快熟悉、接受并付诸实践,我们党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2016年1月18日上午,该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强调,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侧重于绿色,有的侧重于协调,新发展理念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大家把它当作“指挥棒、红绿灯”
,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这引起了热烈讨论,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大多比较认同,但也有一些不同反应。实际上,中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他们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重点强调减税;我们“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比如,中国老百姓到国外去,以前是买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后来买电脑、手机、化妆品、服饰、首饰等,现在是买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炒菜锅等。老百姓出国买当地的特色产品,可以理解;但老百姓出国采购的是国内能生产的,而且市场供应很足的产品,那就出问题了。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为此,中国努力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针对性,不搞量化宽松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坚决处置“僵尸企业”,坚决化解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下决心不再搞过剩产能、低水平产能,努力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比如,就钢产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为了实现工业化,大幅度加强炼钢工作,甚至为了争口气,搞起了“钢铁元帅”升帐。改革开放后,我们的钢铁产能迅速增加,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一段时期钢产能严重过剩,它们不仅是用水大户还是污染大户。不去产能,肯定不可持续。当然,我们还加大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房住不炒”,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老百姓的需求也正在日益得以满足。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逆全球化势头,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各国内顾倾向上升,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世界走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几个省份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他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新的思路。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我们只有立足自身,让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练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同时也要避免理解的片面性、走老路、各自为政等问题。
江西九江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的生产线前,工人正在对产品进行测试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我们坚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些重大举措都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党中央发布多个意见尤其是2023年7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了31条具体举措;国家发改委也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我们相信,民营经济一定能扬帆远航,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