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也是一个执政党应有的大智慧。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2013年7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整。”
这是第一次提出“三期叠加”阶段的概念,也准确概括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在同年12月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
在2014年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期叠加”作了进一步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
一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三期叠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这些趋势性变化也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当然,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坏来判断;新常态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新常态也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它。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沿着这个逻辑在因应的。其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重要表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
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继而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理念。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说过去是为温饱而努力,追求有没有;现在则是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追求好不好、优不优。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020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不仅指经济领域,而且拓展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个领域。此后,我们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体现了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递进性。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根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经济建设谋篇布局的。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党中央还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作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三十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这就明确指出了新发展阶段的时间段指2021至2050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是按照这个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来部署推进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不仅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本质特征,而且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认识,为我们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