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决实行精准扶贫

老子著《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上亿人口脱贫显然是难事、是大事,要把这件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就要从细节入手。一段时期以来,脱贫攻坚进入瓶颈期,效果不如开始时明显。但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2013年被习近平总书记拿捏住了,这个突破口就是“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长沙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此后,从上到下,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在不断细化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思路的同时推动扶贫工作。

首先要细化“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打好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扶贫必先识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搞准贫困对象,就要进村入户,察看实情。贵州省威宁县就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一识别贫困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方式。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从2014年起,国务院扶贫办统筹顶层设计,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完善、三年规范运行”的总体思路,制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和《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明确了全国统一的建档立卡标准和程序,并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区市将贫困人口规模逐级分解到村。国务院扶贫办把贫困识别、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一号工程、第一战役,下大力气抓实打牢,第一次建立了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基本数据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新华社2017年2月18日报道,到2014年11月底,全国完成了2949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实现了全国扶贫对象的集中管理。2016年以后,全国又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建档立卡工作实现了从“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还有些地方在精准识别上有新的做法,比如甘肃等地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绘制贫困地图,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地区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挂图作业,按图销号,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这样的举措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得到了积极提倡。

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为把扶贫落到实处,我们不仅构建起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还在2015年11月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了名字。习近平总书记讲,这就是你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每年都要向中央报告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军中无戏言。军令状可不是随便立的,要说到做到。

除了立下军令状,我们还在干部考核、晋升方面有进一步要求。比如,对贫困县党政负责同志的考核,要提高减贫、民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考虑到县一级是脱贫攻坚的前线指挥部,对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如可以对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实行省直管直派,也可以派更多后备干部去任职。同时,要保持贫困县领导班子相对稳定。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来点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所以,有的地方县委书记被任命为某地级市市委副书记后,短期内又回到县里任县委书记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民脱贫,我们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新时代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扶贫路上,有1800多名党员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文秀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毕业后奔赴乡村,兢兢业业帮助村民摆脱贫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扶贫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攻坚就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也不是大呼隆,而是因地制宜。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当地老百姓常说“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为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由此,6万多西海固人陆续告别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2002年,闽宁村发展成闽宁镇。

原隆村是闽宁镇的一个新村,2010年规划建设,2012年至2016年分批实施搬迁,来自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的10578名群众搬迁到这里。群众搬过来后,为了解决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问题,原隆村在上级支持和福建对口帮扶下,统筹使用各类资金,让村民家家住上了新房,有院子,通水通电通网络,用太阳能热水器、用卫生厕所,生活垃圾统一处理。同时,村里坚持搬迁、产业同步抓,立足区位优势,做好土地文章,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努力让群众有活干、能增收。现在走进这个搬迁来的村子,你会看到千亩葡萄园、红树莓园生机盎然,成片的光伏大棚蔚为壮观,新民居整齐划一,水泥路四通八达,老百姓欢歌笑语。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原隆村考察调研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我们还通过“组团式”扶贫、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航拍景象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就此党中央要求,一是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二是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三是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四是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在脱贫过程中,我们还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注意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在此期间,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就脱贫攻坚作出部署。比如,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年11月23日,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上下齐心、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铁的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现在,我们如果去河北阜平县的骆驼湾村或者去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可以看到老百姓摆脱贫困后的幸福生活,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生机勃勃。十八洞村在贫困的时候,村民传唱的是“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脱贫后的今天,他们传唱的是生活的喜悦和甜美:“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 EfyDiM+95BGZ8aooNxbPBpdidtCQA4Dl6LjEpIoxfHvo1lwZB4Ti1+O7Ry1Eg8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