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长度单位制
——“五度制”

我国从夏商周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分、寸、尺、丈、引”的长度单位制,且规定了进制,称为“五度制”。《汉书·律历志》中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那么这套长度单位是如何选择长度标准的呢?《孔子家语》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可见,分、寸、尺、丈、引这一套长度单位正是借助了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标准而建立的。

布手知尺,即伸出一只手,让大拇指和中指伸开,食指、无名指、小拇指蜷起来,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尺,现在我们俗称为“一搾”。尺的小篆体,就像张开手指在测量。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尺子源自商代,长约16~17 cm,与中等身高的成年人的一搾基本相同。但是男女手大小长度不同,一搾怎么定义呢?在《说文·尺部》中有这样的记载:“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从尺只声。”也就是说把妇女的一搾称为咫,1咫等于8寸,也就是0.8尺。我们常用的成语“咫尺之间”,本义就是在0.8尺到1尺之间,意思是离得很近。

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最广泛的长度单位,在我国还现存有市尺,古希腊和古埃及有腕尺(肘尺),古罗马有罗马尺,英国有英尺,法国有法尺,日本有菊尺、文尺,当然这些“尺”所选的标准并不相同。

布指知寸,寸是与尺基本上同时出现的长度单位,它是以手指的宽度来定义的。《礼记·投壶》记载:“筹,室中五扶”,郑玄注:“铺四指曰扶,一指案寸”,可见人们是以一指的宽度来定义一寸的。寸的小篆体,就像把手指按在手腕上,《说文解字》记载:“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说距离手腕一指宽的地方,称为寸口,现在中医把脉,仍把这里叫作寸口。从人体的比例来看,十指的宽度也与一搾的长度基本相同。

对于分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汉书·律历志》记载:“一黍之广……一为一分”,黍是一种粮食,现代俗称黄米,呈椭圆形,古人曾把一颗黍的宽度定为一分。《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粟就是今天所称的小米,这里又把小米的宽度定为一分。《说文解字》记载:“十发为程,一程为分”,把十根头发的宽度定为一分。《隋书》引《易纬通卦验》云:“十马尾为一分”,把十根马尾的宽度定为一分。人发与马尾的粗细、黍与粟的大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样的标准选取其实也反映出长度标准的选取在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差异。

十尺为丈,按照尺的定义,一尺大约16~17 cm,一丈就是160~170 cm,与一般成年男人的身高差不多,丈这个长度单位可能正是以人的身高为标准而确立的。

引这个单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律历志》有载“十丈为引”。在一般的测量中,引这个单位用得比较少。

分、寸、尺、丈、引这些长度单位都是采用十进制,由于使用简便、进位合理,于是成为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长度单位制——“五度制”。历经千年,尽管朝代更替、风土变迁,单位量值在不同时期有所增减,但是这一套长度单位制却没有更改,成为各朝各代的法定单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被米制取代。

除了“五度制”长度单位以外,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长度单位还有很多,如扶、寻、仞、常、墨等。在测量土地面积或长距离时,还使用步、硅、里等,《考工记》有载“野度以步”,《小尔雅》有载“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用的长度单位用在一些专门的领域,如测量棉帛的单位,端、两、匹、幅、纯;再如专门用于建筑上的单位,版、堵、雉、几、筵、轨等。这些单位有的使用不便或者不够合理,也有的单位重叠,进制繁杂,还有的没有形成固定值,单位和单位之间没有建立联系,从而逐渐被淘汰或自行消失了。 1bsgI/wMqVYoiBFPCmA//38X2z16QQk4GRh5UV3Xhf0VY95ZPmF+UopuIFcsx4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