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最早的长度标准是什么时候确定的,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作为依据,但是很多古代传说、文献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包括长度在内的度量衡制度从萌芽阶段到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备起来。
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相传在上古时期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洪水,当时的部落首领舜派禹去治理洪水,禹到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发明了疏导水道的新办法,成功治理了水患,并成为新的部落首领。关于大禹治水的事迹很多文献都有记载,《管子·轻重戊》中提到,大禹“疏三江,凿五湖,道四泾之水,以商九州之高”,商在这里就是测量的意思。《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身为度,称以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几句话描述了大禹以身体作为长度标准,手拿规矩、准绳作为测量工具,治理洪水、量度天下的情形。为了治理水患,大禹还派太章和竖亥去丈量大地,《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这样的描述,“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可以想象,大禹治水十几年的过程中,无论是勘测地形,还是丈量国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度测量,然而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仅仅靠简单地比较测量一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和长度单位。东晋王嘉在志怪小说《拾遗记》中写到,大禹在开凿龙门的时候,进入了一个很深的岩洞,幽暗难行,忽然出现了一头口衔明珠像猪一样的怪物,将大禹一步一步引向深处,最终引到了人面蛇身的伏羲面前,伏羲交给大禹一支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使量度天地”。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但是却反映了一个基本道理,在进行大型工程时,必须制定出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测量标准,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很有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了最早的长度测量标准和单位。
古代长度测量标准的选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取自然物,如人体、谷物、丝毛等。第二类,取人造物,如货币、圭璧等。第三类,取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声音等。
一般来说,任何被人们采用的长度标准,都是因为某种用途比较方便而约定俗成的。人体是人类最熟悉的自然物,人类最初的测量,也往往是借助于人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来实现的,几乎世界各个文明史上都有相似的记载。人类身体是最古老的测量标准,同时也是第一个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