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利用声音确定长度标准

我国汉朝时,在“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开始从自然现象中寻找能够作为长度标准的事物,并试图把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统一起来。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标准才是“天意”,才是真正稳定的、永恒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自然标准向绝对标准的探索。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权者……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两之为两。”把长度、容积、重量与黄钟、累黍的关系都作了说明,黄钟管长9寸,以90粒黍横向排列起来作为印证,1粒黍就是1分,100粒合1尺。律管容积为810立方分,容纳1 200粒黍,合1龠,1 200粒黍的重量又合12株。这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广、争论也较激烈的一种度量衡标准——黄钟累黍之说。什么是黄钟呢?黄钟为什么会与长度标准建立起联系呢?

在我国古代,从国家政权建立开始就非常重视礼仪和音乐制度,礼乐成为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十二律”的音乐理论,即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用文字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是十二律中的首律,音调最低。凡奏乐曲,必先定调,要定调必先确立起始音黄钟宫的高低,为此古人又创造了两种音高标准器,一个叫作律管,一个叫作弦准。弦准很容易受大气湿度影响从而改变音调,因此人们往往先用律管来调音定调。律管是一端开口的管子,中间没有开孔。

古人很早就发现律管发出声音的高低与管子的孔径、长度有关,在孔径相同的情况下,管子越长,吹出来的声音就越低沉,于是,音律与长度便联系起来了。为了保证黄钟宫音管的稳定不变,古人严格规定了管长和孔径。在《吕氏春秋·适音》中记载有一段传说,黄帝命令伶伦制定音律,伶伦在昆仑山北面寻找管壁薄厚均匀的竹子,截取三寸九分做成律管。当律管吹出的声音与鸟鸣声一致,就把这一基音定为黄钟宫。那么如何根据黄钟来确定长度标准呢?如果我们选取相同孔径的律管,只要能吹出黄钟宫音,那么管子的长度也一定是相同的。新汉时期的王莽就是这么做的。他找来一群高明的乐师,反复测试十二律,不断调整律管的长度,直到每个音高都非常标准,然后将黄钟律管的长度定为9寸,有了寸的标准进而得到尺的长度。在古人看来,这个长度标准简直就是天赐的礼物。

然而,“音失之甚易,求之甚难”,把长度标准寓于无形的声音之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复现的。在音乐实践中,标准黄钟音高很难做到稳定不变,它会受到吹口与嘴唇相对位置、吹气松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用黄钟律管以及律管吹出音频的自然现象来定尺寸还是有很多技术规范无法解决,但是这种向绝对标准的探索,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也远远超前于世界其他文明。 bk/7wBzoXCXA4Cl/rux7z+KUsK7mthxhtzQpg19d2mcSpzBOHuArOayq7Sncv/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