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悖论的本质是递归否定,物理悖论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辩证思维,下面我们先梳理一下常见的物理悖论各自的本质。
如“说谎者悖论”犯了逻辑上的“反身自指”的毛病,即它假设了“所有克里特岛人”作为一个总体,而悖论提出者自己又作为这个总体的一个元素,它之所以成为悖论正是由它内在的“无底性”决定的,这类悖论具有“反身自指”的特性,也就是说,这类悖论的有关前提含有直接的错误。根据唯物辩证法,部分与整体有密切的关系: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因此,整体存在以部分的真实为前提。但部分和整体又有根本的区别:部分在依附整体的前提下才有着相对的意义,而整体在部分的真实存在下则有着自身独立的意义,而且部分所具有的性质整体未必具有,整体具有的性质部分也未必具有。“说谎者悖论”正是违背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辩证规律,所以它实质上只是一种主观上虚构的产物。
“落体悖论”,在实际生活中有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表象,也有重的物体下落慢、轻的物体下落快的表象,还有轻的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的表象,因此,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只是亚里士多德注意到的其中一个表象,也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主观意愿上的片面认识,并非真正的真相。
列宁曾指出:“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表达这个本质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无限的)不间断性和点截性。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不间断性与(时间和空间的)间断性的统一。运动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两重性是源于同一对象不同方面的机制作用的两个指向的属性。如“芝诺悖论”,就是否定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波粒二象性”反映了一个概念、一种学说中存在悖论,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概念、这种学说是完全错误的,而往往反映了它们的不完整性,应用范围的限定性,应用的有条件性。在有关概念得到拓展、有关学说进一步完善以后,悖论便可以消除。
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时间也是相对的,因此,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相对的,这样导致“双生子悖论”产生。爱因斯坦借助“双生子悖论”的悖论思维,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从上述五点可以看出,早期的悖论,如“说谎者悖论”“落体悖论”“芝诺悖论”等悖论是在主观思维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期的悖论,如“波粒二难悖论”“双生子悖论”等悖论是科学认识客观规律时,由于客观对象的辩证性质同主观思维的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被割裂、被僵化的对立概念,不是达到统一,而是更加对立起来而产生的。这就是物理悖论产生的原因和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