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芝诺悖论提出的背景

不论西方科学与西方思想,还是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其发源地全是古希腊,源头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时期的古希腊人探究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环境优雅的大自然。当一个普遍性问题“世界的本质和主张是什么”被人提出来时,哲学就产生了。“宁愿数天上的星星也不愿做国王”的古希腊人,将哲学当作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大自然长盛不衰的好奇心和氛围热烈的求知探索欲望,胜过其他一切事物,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思想和方式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追寻归一思想。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文明的出现,促进了思想活跃的大繁荣,探究氛围浓、研究氛围好,自然哲学思想在百家争鸣中不断发展,巅峰时期是空前绝后的,在短短的几百年里,古希腊人在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奠定了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古希腊关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至少有四大学派和主张,即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巴门尼德的“万物皆静”、德谟克利特的“万物皆原子”。

任何一种主张或思想都是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提出来的。人们知道,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要从土地中吸收水分,因此种植植物的土壤里必须含有水,没有水,植物无法生长生存;同样,动物也离不开水,动物要喝水,动物体内含有水,没有水,动物也无法生长生存。水具有流动性,水容易发生形态变化,水能转变为汽或冰,水易于和其他实体混合,水具有灵性;同样,对生命而言,万物内部也都有灵性。滋养生命的所有实体形式都具有潮湿的特性,而热也是从潮湿中产生并以之为条件的,万物中生命得以产生的种子都具有潮湿的本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首位哲人、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从万物多样性和差异性中追求归一的思想,率先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主张。

图2-2 赫拉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提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主张,其关键思想为“万事万物都在空间和时间中不断运动变化”,世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一些有规律的变化,如昼夜更替、四季更迭、生老病死等现象,无疑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发现了,这些有规律的变化,无不预示着万事万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而这些变化只有被赋予一些有人情味的解释,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这正是古希腊人原始探索的特点。流动着的河水不停息地往下游流,你这次踏进河流时,河里的水会不停息地往下游流走,当你下次再踏进同一条河流时,河里的水已不是你第一次踏进时的了,而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新的河水,川流不息,所以当你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河可能还是那条河,但可以肯定地说河水已不再是原来的河水,所以人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也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这种河水流动现象司空见惯,但古希腊人就能提出“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的至理名言,提出这至理名言的人正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米利都学派前赴后继,在批判性的争论与辩论中,提出更完善的理论与解释,显示了一个理论“自身”内在的“自省与批判”活动,米利都学派的继承者阿那克西曼德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始基问题,但给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他认为物质的本原不可能还是具象的物质,万物的本原不可能是水,而应该是“无限定”,即无固定限界、形式和性质的物质,这样将始基问题由具体的事物提升到抽象概念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思想的飞跃。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主张是“万物皆数”,其关键思想是“数是万物之本,数学是宇宙的实体和形式,客观实在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和谐的体系,数学是解释自然的第一要素和工具,是理解宇宙奥秘的金钥匙”。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少,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有了数,才有了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有了线才有面,有了面才有立体,有了立体自然就有了空间,有了空间才有了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才构成万物。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形成“万物皆数”的哲学思考,认为数学是宇宙的本质。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数必在物之先,物必在数之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由数决定,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他们将天文学和音乐归结为数,并将这两门学科同算术和几何联系起来。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四门学科在当时都称为是数学“四大学科”,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中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后来被证明非常重要的两条论断:第一,自然是根据数学原理建立的;第二,数的关系居于自然秩序背后,统一揭示自然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的,是假象,不能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图2-3 巴门尼德

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即“万物皆原子”)。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所谓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称为存在,虚空称为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地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在捍卫老师绝对静止的观点中,表现出非凡出色的辩论天赋。芝诺辩论方法的秘密在于被亚里士多德称为“两分法”等的论证方法,芝诺以此提出了四个悖论来反驳其他学派的观点,达到论证运动是不可能的目的。芝诺认为,世界只不过是一个静止和不变的整体,人们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只不过是错觉或感觉层面上的运动和变化而已,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情况。因德谟克利特“万物皆原子”的主张传承了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主张,而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所以芝诺极力反对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主张。为了反驳“万物皆流”“万物皆数”和“万物皆原子”之类的观点,芝诺提出“无限”可分的概念或观念,采用反证法,从对立于自己“万物皆静”的观点出发,通过证明对立面的谬误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芝诺用四个悖论来论证“运动是不可能的并且是虚幻的”,强化日常生活中感觉层面上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假象,否定运动存在的可能性;强化“静止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否定运动状态本身的真实性。芝诺悖论内容表述并不复杂,论述的过程看起来也很通俗易懂,既符合事实,也符合逻辑,几乎所有人都能听懂,但其鲜明的结论,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芝诺悖论的结论挑战人们的生活常识,挑战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挑战人们的直觉观察,挑战人们普遍形成的共识,并诡辩地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运动称为只是感觉层面上的运动。 nrYF4lS5IsjE7T5q1Y5Ti+e3wXml0LViVqCF5ls0abavgRAasW5Vsql12oMBrG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