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预期的阶段”的阶段定义为三年,则增长版养鸡场的价值计算变为如下:
对于“难以预期阶段”,我们仍可以依葫芦画瓢,予以其一个增长率g1(既然是难以预期的,g1肯定是不准的,别急,我们有办法对付它)。那么,我们有:
其中,FCFn′FCF3×(1+g1)n′
有心的朋友或许发现了,这玩意儿不就是我们高中时学的等比数列求和吗?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稳住,这一章后本书基本没公式了),我们就可以得到其计算公式:
其中,r0为无风险利率。
由于“难以预期的阶段”公司是永续经营的,其预期增长率g1至少要低于r0。如果g1永远高于r0,其潜在含义是,很长时间以后,养鸡场的价值将超过整个市场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难以预期阶段的公司价值是如何随着g1变化的呢?
将二者的函数关系键入函数图像绘制工具,我们可以得到图4-3。
图4-3 难以预期阶段的公司价值随g1的变化
从图4-3可以看出,难以预期阶段的公司价值对g1的变化非常敏感。比如g1=1%(养鸡场按1%永续增长)时,其价值为45倍的FCF3。g1=1.5%时,其价值飙升至67倍的FCF3,并且g1越接近3%越夸张。现在的问题是,g1该取多少呢?
老东的经验是,g1直接取0。
取0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保守起见。虽然优秀的企业长期稳定增长是可期待的,但“难以预期阶段”是一个永续的阶段,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走向成熟期和衰落期,既然难以预期,索性一股脑假设为不增长,而若公司增长的部分,就纯当“安全边际”了。二是避免复杂性灾难。由于这部分的公司价值对g极其敏感,稍微调节高0.1个百分点,价值都有可能取得巨大增幅,极其容易让自己陷入复杂性灾难的纠结之中。比如刻意寻找各种论据,证明该公司永续增长不是1%,而是1.1%,从而“欺骗”自己其目前市值仍是低估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增长版养鸡场的价值完整写出:
其中,FCFn=FCF0×(1+g0)n,n=1,2,3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具象化地得到公司价值的简易表达式,我们分别列出前三年增长10%至40%(步长为5%)的养鸡场,其前三年自由现金流和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均为折现),即上式中的FCF1、FCF2、FCF3、FCF3/r0,如表4-13所示。
表4-13 构成公司价值的FCF1、FCF2、FCF3、FCF3/r0列举 (单位:元)
为了计算公司的价值,我们需要对表4-13中第二至第五列进行折现并加总,得到公司价值。每一列的折现及加总情况,如表4-14所示。
表4-14 构成公司价值的FCF1、FCF2、FCF3、FCF3r0折现后列举 (单位:元)
注:①即FCF0/(1+r0)1该项,后面各项同理。
细看表4-13和4-14会发现,二者最后一列的结果相差无几。
我们知道,表4-14的公司价值中不仅包含了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折现,还包括了第1至第3年末DCF,而表4-13的最后一列仅为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只是未折现罢了。二者相差无几,意味着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在折现过程中减少的值,被第1至第3年末DCF增加的数值抵销了。该过程也可用更精确的数学过程表达,但考虑到本书不是教科书,就不深究了。
更进一步,我们也可将“公司价值”与“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列在同一张表中,来计算二者误差,如表4-15所示。
表4-15 难以预期阶段的价值与公司价值的比较 (单位:元)
考虑到自由现金流折现法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精确的计算,因此对于几个百分点的误差,我们大可忽略不计。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公司价值更为简洁的表达式:
该表达式中,r0为无风险利率,暂且认为其中短期变化不大。那么,公司价值的因变量只有FCF3。当然,这是建立在保守起见,我们放弃了三年后公司增长那一部分价值(g1=0)的基础上,采取近似所得。考虑到FCF3是我们能大致看得到的公司可以赚取的自由现金流水平,上式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理解:
剩下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首先,展望公司预期可赚的自由现金流,这通常需要由当期自由现金流以及几年期的复合增长率构成。其次,用它除以无风险利率,得出公司价值。最后,在公司价值的基础上打个折,就是可以买入的价格了。关于更多买入和卖出的细节,我们将在后文“体系篇”更深入地讨论。
值得强调的是,为了方便讨论,本书都会以“三年”为展望期。但三年并非必须,使用四年、五年也可满足最优解,并无大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