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预期的最优解

有了“价值决定价格”的公理,我们才有了“价值等于自由现金流折现”的定理。在此基础上,对于饲养小黄鸡的养鸡场而言,我们有了其公司价值的计算式,再结合“模糊的精确”的理念,我们似乎有办法得到养鸡场的价值了。

遗憾的是,还不能止步于此。

我们按照“核心问题”中实现“步骤一”选出的公司,都是优秀的公司。诚如第1章“稀缺的优秀”一节所述,这些公司得益于GDP的增长与规模效应的加持,往往会取得远高于GDP的增长。因此,它们并不会像养鸡场那般每年只下相同的鸡蛋,而是源源不断地下更多鸡蛋。换言之,它们的自由现金流是持续增长的,而非不变的。

我们引入一个增长率g0,并把首期自由现金流记为FCF0,增长版养鸡场的价值变成了:

其中,FCFn=FCF0×(1+g0)n

这还不算完。从经营的角度,公司总会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等几个重要阶段。因此增长率在不同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养鸡场的超长时间段,每年的增长率做出展望。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段预期。比如,我们可以把公司分为“可预期的阶段”以及“难以预期的阶段”。

现在的问题是:“可预期的阶段”是多长时间呢?或者换言之,我们对未来预期的思考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让我们能赖以得出一个“可预期的阶段”的最优解呢?

社会学家菲利普·泰洛克和畅销书作家丹·加德纳合著的《超预测》中,给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书中对商业、金融、政治、国际事务,还有专门做预测的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度的跟踪和研究,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展望准确率的方法。尽管各种事件的可预期性不同(比如钟表的运作机理就属于可预期一类的),但从时间跨度来看,专家们对可预期事件的展望,准确性在统计学上遵循U形曲线——某些事件在超短期内专家展望很准,某些事件中长期专家展望很准,但在此二者之间的短期,以及更遥远的超长期,专家们就看不准了。

比如预期明天下不下雨,就较准,但展望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后会不会发生,则很不准;另外,虽然专家们无法判断几个月内的经济走势,却可以根据经济周期判断出三到五年后的经济局势。这个道理是,根据我们的认知模式,对于可预期事件,超短期(明天)或者中长期(三到五年后),是预期的最优解。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再强调上述结论是建立在“可预期事件”基础上的,并列举了很多不可预期事件的例子。这些事件无不与金融市场的短期走势有相同的特点——第3章中我们提到的“复杂性灾难”。比如特定的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会变成什么形状,取决于水滴之间复杂的反馈作用。所以,即使我们知道所有关于云的形成原理的知识,也无法展望特定的云会如何出现。而物理学上赫赫有名的“沙堆实验”也表明,尽管我们可以借助慢速录像和计算机模仿等手段精确地计算沙堆顶部落下一粒沙会带动多少沙粒移动,却永远无法计算沙堆何时崩塌。因此,对于不可预期的事情,予以排除才是最佳做法。

考虑到“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模型需要的边界是“中长期”,我们选择三到五年作为“可预期的阶段”,是个最优选择。拨开短期的迷雾,用穿越时空的目光看企业三到五年后的状态,有利于投资者避开复杂性灾难,抓住主要矛盾。至于是选择三还是五,完全依经验而异,为方便讨论,本书后文统一用“三年”作为讨论基础。 AUsdp3ZuTu5XoC0NHaH3aEwrc9vBHZ8tX4CmPUsj5cLUNmlGLKzetkdVJvj9OZ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