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忙碌了一天后,安谧静美的夜晚,老东与太太往往会在小区踱步,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来到小区外围的商铺时,我们总会看到汹涌的人群挤在一家红色粉饰的菜铺中。他们挥洒着汗水,手中提着满篮的肉与菜,在收银台前排成了有秩序的长龙,一个个面色凝重地盯着手机或手表,等待着神圣时刻的到来。
那是“钱大妈”品牌的忠实追随者。大爷、大妈、拖鞋、扇子、遛狗,是他们的重要画像。走进店内,一个牌子赫然入目,上面写着“从19点开始每半小时降低一折,到23:30的时候免费送”,菜铺内部广播也是一直播报着打折信息。而众人等待的,正是被广播的“价值低估”时刻:整点打折。
降价打折中隐含着一个常识上不证自明的重要假设:商品打折,买到就是赚到。格雷厄姆将打折的部分称为“安全边际”,并用其形容某项资产的内在价值和成交价格之间的差值。后来,施洛斯、巴菲特等人将这个词发扬光大。安全边际逐渐成了一门投资哲学,体现的是以尽量低的价格购买资产,从而创造更大的容错空间,降低风险。
在后人汇编的格雷厄姆的大弟子施洛斯的《沃尔特·施洛斯资料集》中,无处不体现着对安全边际的追求,比如施洛斯是这样描述的:
买股票就要买得值。我们不断寻找低估的股票。我们从头到尾地翻看标普手册。不管什么股票,我们都不会以两倍市净率买入。这是我们的原则,我们绝对不会违反。
在格雷厄姆、施洛斯、早期巴菲特的眼中,追求安全边际最朴实无华的做法是:通过财报得出公司的有效净资产,并在此基础上打折买入。其根本逻辑与大爷大妈排队整点秒杀“钱大妈”的打折菜并无二致。正如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所说,“买股票要像买菜一样买,不能像买香水那么买”。
像买菜一样追求净资产的打折,从而追求安全边际,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17年股市大跌,同时唱片店的款项又被外聘经理挪用,这两件事给格雷厄姆留下巨额负债,新婚不久的他曾想过自杀。因此,再次出山后,格雷厄姆在投资时首先想的是不亏钱、是对向下风险的保护,所以他的出价无比吝啬。当格雷厄姆看到一块精致的宝玑牌腕表,他能想到的价值其实就是一堆零件能值多少钱,并通过加加减减求出腕表的价格。如果要让他愿意为之掏腰包,还非得在此基础上打个很大的折扣不可。
“现在的问题是,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老东蹲下来,也摸了摸小黄鸡毛茸茸的头,继续说道,“换言之,你认为小黄鸡的价值,就是它等价的鸡肉价格,然后所谓安全边际,就是在这个鸡肉价格上打个几折吗?”
“小鸡的价值,在于鸡肉吗?”老东又问了一遍。
小芸看着他,不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