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忙碌者的能力圈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大脑中充满了神经元。神经元拖着长长的突触,突触与突触的连接,实现了神经元间的连接。这些密密麻麻的连接构成了我们对现象的认识,最后形成了意识。这样的神经元,人脑中有无数个,它们大概长这样(如图2-2所示)。
图2-2 神经元
在我们还处于胚胎发育阶段(受精卵)时,大脑看起来像是由一个个粗糙大块相互连接的肉团,整束的神经元杂糅成一团,还没有所谓的突触连接。
出生后,我们的大脑就开始被经验改造。不同的神经元间为了争夺突触连接,大打出手。成功连接的神经突触就会被反复使用,变得更强;失败的就只能萎缩消失。
从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大脑中20%以上的神经元在出生几个月后就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百亿个神经元消失殆尽,丢失的弱突触高达上百亿,但同时,几十万亿个突触也得到强化,“常识”和“因果关系”开始形成。在我们最为忙碌的20~35岁,突触连接的更新频率达到巅峰,随着对行业的记忆和学习,原有的突触连接被改变,新的突触长出,在一些脑皮层区域,甚至每个神经元会形成1万个突触。此时,最强的神经元组合成了最多的突触连接,整个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每位忙碌者于是各自形成了对行业得天独厚的理解力。
上述过程是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提出的“神经达尔文主义”,也正是忙碌者能力圈建立过程的生物学基础。由此可见,我们的大脑虽然是由基因赋予了学习的能力,但其神经元的连接形状是后天习得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忙碌者自己的剧本捏出了能力圈。
入圈的机遇极其难得,因而也极其宝贵。既然宝贵,就自有其变现方式。
第一种变现方式当然是把它转换为工具属性,随后投身现代协作体系的职场,借助公司向社会不断输出价值——这几乎是忙碌者必选的方式,小芸也是其中一位。在这种变现方式中,由于公司起到了“从人到社会”的价值输出纽带的作用,公司通过确定性的薪酬为个人提供了“刚性兑付”的价值回报,因此虽是相对低效的,却是相对低风险的。
第二种变现方式则不广为人知。它的本质是通过个人直接向社会需求变现,寻求打破刚性兑付的价值输出方式。由于没有中间者的存在,收益更大,但风险也更大,因此更要求忙碌者坚守能力圈。“在能力圈内进行投资”是其中一种方式,创业是另一种方式。
幸运的是,两种方式并不抵触,对于忙碌者而言,反而有一种正向的飞轮效应。忙碌者通过第一种变现方式建立的认识越多,对行业的理解越深,第二种方式的变现就有越高的收益风险比;然后第二种方式变现过程中积累的认识,又有利于增强或改善行业认识,反过来会改善第一种变现方式。二者就像一个滚滚飞轮,越转越快的同时,飞轮越变越大。
遗憾的是,或由于第二种方式的变现渠道并不普及,又或因为其理念不为大多数人知悉,大多数忙碌者仅停留在了第一种方式上。优秀公司的股票作为易得的、增长稳定的资产,只需要嫁接能力圈,就可以成为大多数忙碌者的第二种变现方式——我们也可把它称为“忙碌者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如果说第一条增长曲线是线性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则已被前文证明是复利式的。如果我们把能力圈的价值比喻成一座冰山,在职场获得的回报很像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对于大多数忙碌者,海面之下的部分被搁置或是遗忘了,但它蕴含的价值是巨大的。
冰山的比喻还有很多特点也与能力圈非常吻合。比如,第一和第二条曲线并不相悖,它们是连成一体的,没有本职工作,忙碌者也就无从习得海下部分的价值;再比如,一位忙碌者在海面以上表现的价值越大,表示其行业的理解水平越高,其蕴含在海面下的能量就越巨大。
由此可见,忙碌者看待“核心问题”中“杠杆”的态度不应是割裂的。换言之,忙碌者不应在意识到价值投资很不错后,立马草率辞职,全身心投入其中。相反,忙碌者在使用“杠杆”的早期,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入圈机会,投身职场的实践,如饥似渴地撷取行业内的认知。如此,更有利于夯实自己的能力圈,为第二条曲线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投资能力圈内的优秀公司的股票”对于忙碌者而言,不仅是易得的和稳定增长的,更是时间投入性价比极高的一件事。这种“性价比高”不仅表现在投资上,更重要的是也能作用在忙碌者的工作中,让我们每天都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充实,而不是觉得投资和工作在互相抢占时间,互为对立面。
“比如你,小芸。”老东看着小芸若有所悟的样子,继续说道,“你作为一个金融科技从业者,公司少不了需要寻找外部的合作伙伴。阿里金融云和腾讯金融云,你应该没少接触吧?”
“嗯嗯!”小芸两只水灵灵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希望听到些什么。
“在阿里云和腾讯云给你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中,你如果有意识,肯定能感知到两个团队的不同。”老东喝了口水,说道,“比如他们的队伍构成,是销售+售前支持+架构师+技术专家,或是其他什么样的构成;再比如,他们与你们沟通的频率和引导能力,各有什么区别等。但在本职工作中,你本来就要去评价这些,对吗?”
“是的。我理解您的意思了!”小芸喃喃自语道,“我以前评价他们,纯粹从项目角度来看,而且很可能是例行公事的评价。但如果把他们当作被投资对象,我考量的积极性就会大增,这反过来也有利于我把本来就需要评价他们的这件事儿做得更好。”
“没错,等你真正把这招用到工作中,还会发现很多神奇的效应。比如由于你是站在公司经营角度来考虑阿里和腾讯的,你在给团队和领导提供意见时,就会相当专业,看问题会越来越透,知识的复利效应会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涌现。然后你会获得更多的认可,会获得更多的工作职能,反过来又让你的投资更加顺利。”
“我从没想到,仅是思维的转变,威力居然如此厉害。”小芸神色有些震撼。
“这正是忙碌者天然具备的投资优势。前面说的不同公司在服务时的太多细节差异,专业投资者是无从获得的。他们会花很多钱,做很多调研,然后看很多报表,但可能都不及你思维稍微转换后所能获得的对公司的认识。”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进行了多年的实验,最终得到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的不同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容平均留存率是不同的。通过听讲和阅读(专业投资者常用)的方式,我们能获得的内容平均留存率是5%~10%。而讨论、实践(忙碌者常用)的方式,内容平均留存率是50%~70%。这意味着相同时间内,忙碌者的效率至少是专业投资者的5倍。
图2-3 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对学习留存率的研究成果
资料来源: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由此可见,对公司的研究,并不需要我们一定成为出世而专职的专业投资者。相反地,忙碌者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因入世得以入圈,因入圈得以深度认识。基于能力圈的投资,得益于效率的成倍提升,完全可以解决投资者时间有限的问题。
于是,我们得以把“核心问题”中的“约束条件”进行替换,将原本沉重无奈的“时间投入有限”枷锁拿下,替换为令人鼓舞的、可控的“守住能力圈”。在本章最后小结处,我们将基于此对“核心问题”进行重述。
行文至此,实现步骤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但仍遗留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为了让我们有更多投资选择的可能,也为了让我们在这个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本身忙碌的行业,忙碌者在初期因工作或生活形成的能力圈,如何有效地拓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