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读者知道教授是教学生的,岂不知也有教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就是其一。
1944年,陈寅恪教授在抗战烽火中为学生开了魏晋南北朝史和元白诗解读等几门课。后又在流亡成都华西坝的燕京大学开设唐史和晋至唐史专题研究两门大课。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陈寅恪的大名如雷贯耳,讲课内容精辟,极富启发性,前来听讲者不仅有校内学生,华西坝其他几所大学的教授都云集而来,欲一睹其讲课时的风采神韵,因而关于陈寅恪乃“教授之教授”的声名继清华之后,又在成都高校广为流传开了。
陈寅恪讲课特点是:声音细微,语音不清之处,或者一些中心词,都由讲师板书在黑板上。概括说来,他讲述的章节,无系统,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一周讲了半截,下一周又讲到其他方面去了,留出巨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填补。这个教学方法学生们是第一次见识,真是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