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界中人皆曰陈寅恪学问大得了不得,到底有多大呢?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热闹中或能瞧个大概。
1934年,清华大学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欢迎新同学专号·教授印象记》曾有一段对陈寅恪的描写:“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陈寅恪先生的趣谈。例如,哲学家冯友兰的学问可谓不小了。从1928年进校起,秘书长、文学院长,以至于代理校务,都曾作过,在清华可称为上乘人物了。但每回上‘中国哲学史’课的时候,总有人看见冯先生十分恭敬地跟着陈先生从教员休息室里出来,边走边听陈先生讲话,直至教室门口,才对陈先生深鞠一躬,然后分开。‘这个现象固然很使我们感到冯先生的谦虚有礼,但同时也令我们感觉到陈先生的实在伟大。’”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陈寅恪的威望和名声在他步入清华园不久,即凭着他的才学与人格力量,已深入人心并得到同人的普遍尊敬。许多年后,哲学家金岳霖不无感慨地回忆道:“寅恪的学问我不懂,看来确实渊博得很。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