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次日凌晨,杨鸣条早早就醒来了。他整夜都不敢入睡,怕自己会睡过头,误了火车。他没有手表,屋里也没有时钟,他得听着鼓楼的鼓声报时才知道时间。今天他得四通鼓也就是四点钟起床,他在二通鼓的时候就一直醒着。四通鼓一响,他就听到傅斯年来敲门。此时送他上火车站的马车已经到达门口,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上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傅斯年让杨鸣条到厨房吃热腾腾的早餐,马车夫也被请到了桌子上一起吃。吃饱了肚子,浑身暖和,杨鸣条告别傅斯年,坐上轿式马车出发了,傅斯年雪中目送他远去。马车从傅斯年的象房桥寓所前往前门火车站要走很长一段路。雪下得不是很大,但是逆着北风前行,车厢里面奇冷,马匹亦蹇步不前。杨鸣条听到马车夫用马鞭抽打着马匹叱着它们前行,心里不忍,劝说马车夫不要用鞭子。但马车夫不用马鞭抽打,马车的速度就明显慢下来。杨鸣条害怕会误了火车,只得又让马车夫使用马鞭。

马车到达前门火车站时,时间还不晚。杨鸣条提着柳条箱进了候车室,拂去了身上的雪花,略作休息,便登上了京汉铁路列车。这个时候天开始微亮,因为大地上一片白色皑皑,窗外已能辨物。一忽儿,火车汽笛长鸣,慢慢地开动起来。

火车开出后不久,天气晴朗起来,太阳照射在华北积满白雪的平原上,反射出耀眼的寒光。杨鸣条坐的是三等车厢,冷冽的风和火车头喷出的煤灰都钻进了车厢里面。他的眼睛一直看着车窗外,看着大地上的景物像电影一样飞闪而过。这条铁路线的客运列车他是坐过很多回的,可这回内心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激动和不舒服的震颤。难道是他对即将面临的安阳调查任务感到害怕而畏缩?或者是因为可能会见到久别的梅冰枝而忐忑不安?他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有一点他是可以感觉到的,那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要开始了,他以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接下来在安阳要做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等车厢里坐的大都是劳苦阶层的人。此时,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他的脸是毫无表情的,像是戴着一个石雕面具。杨鸣条对这样面具般的脸孔很是熟悉,这就是河南农民的面孔。但是在他意识深处,还浮现着一个真正的石头面具,那是他在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影印本中看到的一个安阳发掘到的商代祭祀面具,杨鸣条推断当时商朝男性的标准长相大概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他内心深处的面具,也是梦幻里的面具,它一直让他的内心不得安宁。

1895年春天,杨鸣条出生在南阳长春街一座有临街铺面的房子里。父亲杨世奎此时已过不惑之年,可算老来得子,自然满心喜欢。他给儿子取名为杨名迢,意思要获取功名千里迢迢之外。杨世奎原是河南怀庆府乡下书生,因逃蝗灾到南阳打短工谋生,后来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店主没有儿子,看杨世奎勤奋能干,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夫妻两人经营起这家小店,日子渐渐好过。杨名迢生命里的第一件有记忆的事情是:母亲抱他到枯井躲避土匪,那时河南土匪很多。他突然哭闹不已,同在井下的邻人群起抱怨,他的母亲只好抱着他回到了地面。

和河南许多家境尚可的家庭一样,杨名迢自小上私塾,在十五岁之前把所有先贤古书都读透了。但是那个时候科举已经不再存在,他再读书也没什么用处,唯一等着他的是去帮助父亲经营小杂货店。然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他的少年生活变得有趣了。在他每天上学去的马路拐角,有一个叫“吉祥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精通金石,为人友善,和杨家很熟。杨名迢每天放学回家时,都会站在他的店里看他刻字。让他奇怪的是周先生在图章上写的是反字,而且是一种叫篆字的奇怪字体。这篆字让他很是着迷,后来周先生就借给他一本《篆字汇》,让他拿回家临摹。不久后他有了自己的几把刻刀,开始了在石头或者木头上刻章,这种嗜好几乎成了他少年时代的全部乐趣。周先生觉得这孩子是个天才,给他刻了一枚“商出鸣条”图章,以商朝灭夏之“鸣条之战”典故谐杨名迢之“名迢”之音。杨名迢非常喜欢“鸣条之战”这个“鸣条”的意思,从此就以鸣条作为自己的名字。当时他还没想到自己从此和商朝这一个朝代结下不解之缘。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杨鸣条开始沉湎于篆刻这件事,经常会茶饭不思刻个不停。他经常会在雕刻的时候做起白日梦,梦里的篆字变成一种更加奇怪的象形字体,那一定是比篆字更早的文字。而他雕刻的材料也经常变得不是石头和木头,而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他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刻了很久很久的字了,有许多字不是他新学的,而是他自己本来就知道,只是现在回忆了起来。这次和刻字的接触对他影响深远,他后来就是根据刀法的不同来分辨甲骨的年代和每个贞人的刻刀手法,从而断定年代。当然,这种训练也让他一看刀法就能辨出刻品的真伪。

接触到甲骨文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翻开了刘鹗的《铁云藏龟》时,看到那一版版甲骨的拓片,心里面有一种奇怪的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觉得这是他自己记忆里的东西。自那之后,他一头钻进了甲骨文的世界,由于他早就熟悉篆字和钟鼎文,学习甲骨文比一般人容易了许多。此时他已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主要是收集和研究中原的民谣。没有人教他学甲骨文,他完全是靠自己摸索入门。他借来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反复摹写。郭沫若当时说过一句话,学习甲骨文并不难,三个月时间就可以了。《殷墟书契前编》共辑录甲骨二千二百二十九片,每片少则几个到十几个字,多则上百字。杨鸣条每天摹写二十到三十片甲骨,三个月时间后就可以自如阅读甲骨文了。

在他考取了王国维先生的通讯学生之后,很快就在甲骨学界崭露头角。让他引起甲骨学者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一个贞人集团的猜想。他发现商代占卜师都会在甲骨卜辞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因此那些留下名字的三千年前的古人一个个在他心里都活了起来。他特别留意了一个叫“大犬”的占卜师。最近两年,杨鸣条一直在追寻着贞人大犬的卜辞,他知道大犬的确存在过,大犬的生命通过龟甲上的契刻流注到了他的感觉里。慢慢地,贞人大犬成为他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他经常会在梦乡中跟随着贞人大犬回到商朝的都城安阳。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杨鸣条对安阳有着深深的敬畏和虔诚,像是基督徒对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对圣地麦加城一样。在他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他多少次经过这里都没有停留过一次。

而现在,他来了,带着一个使命,要真正走进他的梦的源头去。 bOZ0qyk45pP7IJaGdw9k0UOk+oetl9d4ehvLVERpSRqQY8lGVTBGNQ2Jol5l1v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