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这封信我要给你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科学家维多利亚·泰纳做了两个实验:其一,用一个黑盒子,里面装着玩具,教儿童按一二三的步骤,将盒子打开,得到玩具,儿童都做到了;同样用一个黑盒子,里面装着食物,教大猩猩按步骤将盒子打开,得到食物,大猩猩也做到了。其二,用一个透明盒子,里面装着玩具,教儿童按步骤打开,因盒子透明,儿童分明知道前两个动作不必做,只需直接开启就能得到玩具,但还是一丝不苟地按步骤来,数百上千名儿童无一例外;同样用一个透明盒子,里面装着食物,教大猩猩做几个动作,将盒子打开,得到食物,然而,有三分之二的大猩猩都走了捷径,省略掉前面的步骤,直接将盖子一揭,把食物取了出来。

这两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大区别。

模仿能力,都有,但其他灵长类动物远不如人类忠诚。

其他灵长类动物更愿意走捷径。

正因如此,大猩猩们对人类望尘莫及。

一门心思走捷径,后果是多么不堪设想。

那是大猩猩的道路,不是人的道路。

前段时间,我看了些大学生寄来的作品,其中有散文也有小说,那些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作者“发明”出来的,行文带着油滑气(他们认为这是时尚)。一看就知道是作者心急,想丢掉诚实的感知、观察和体悟,以为这样能走捷径,能抓紧“成功”。他们不知道,这是大猩猩的道路,不是人的道路,即便成功,也只是大猩猩的成功。而且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油滑是艺术的致命死敌,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作风。

日本有个伟大的农民,名叫木村秋则(有本书叫《奇迹的苹果》,专门介绍他的事迹),通过数十年艰辛实践,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有时候,非效率的方式才能取得最高的效率。”我说“艰辛实践”,是因为世间的许多常识性问题,被我们忘记了,走过九曲十八弯,才知道自己错了,才又回归常识。不怕走弯路,舍得下笨功夫,便是艺术从业者的常识。

第二个故事。有一年,卓别林别出心裁,找了一批演员来扮演他,卓别林本人也参与,并请裁判做评比。结果是,卓别林本人得了第三名。

他扮演自己,却只得了个第三。

于是有人发言,说卓别林并非高山仰止的喜剧大师,因为有人超越了他。

可事实上,在卓别林的喜剧舞台上,他永远是旗手。

你演卓别林演得再像,再好,再高明,也只是卓别林的影子。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首先,“超越”这个词是不能随便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谁也超越不了谁,何况是那些伟人。伟人已经成为山峰,他们就在那里。因此,与其想去超越,不如认真垒造自己的山峰。其次,好像是杨德昌《一一》那部电影里说,人脑后不长眼睛,便只能看到一半的世界。这话没说透。其实,我们只是表面上看到了一半的世界,当看到的世界没有进入我们的生命,就什么也没看见。每个人开始都是一团黑暗,借助书籍,借助榜样,我们推开自身这个宇宙体的窗户,让光亮照射进来。这时候,你变成了你自己,而不是榜样的影子。你成就着你自己的山峰,不是“超越”某座山峰。一个有精神追求且志向高远的人,会睁大双眼,全神贯注,像发现天启一样去发现自己的榜样。博尔赫斯说:“每一位作家都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创造”这个词在这里用得非常好,他表明那种发现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有个艰苦努力的过程。我以前对你说过,曹禺来自奥尼尔,奥尼尔又来自斯特林堡,你不妨从斯特林堡读起,接着读奥尼尔,再读曹禺;当然反过来读也行。我希望你能从中找到他们的亲缘关系,同时也找到他们是因为什么元素,没有成为先贤的影子,而是完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表达。 A8+a/nCIl/BZh4ElHkkZs1CjkFUoNcSamWXu99bfwR3s5+/TDFKnK74jRzpqBo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