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说写这封信,忙于看NBA总决赛,以及零星地看世界杯,便一直拖。拖的原因还觉得,你比我更忙于观看以上赛事。对此我不想多说什么,比如不要过于熬夜,不要因此坏了身体误了学习之类。对于一个摩拳擦掌要以熬夜来打发“世界杯时光”的人,那些话毫无意义。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如今看世界杯已由爱好变成时尚,而所有时尚,都带有隐形的强制性,消灭自我是其基本特征。听从自己的内心,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少看或不看。在现代社会,保存自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很多事物都符号化、概念化,作为个体的人,在符号和概念面前缴械投降,成为道具,人不再以个体活着,人以群体活着,这其实是没有活着。——简言之,现代社会处处是人的对象化和破碎化。这是因为,工业文明把人变成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并因此丧失整体性,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对家庭、同学、同事、大自然等,都淡漠乃至冷漠,甚至两人约会,也各自抱着手机玩。
欧容的电影《登堂入室》,就表现了人的丧失。
写这封信的初衷,其实就因为《登堂入室》。这是你推荐的电影,实在是好!真实和虚构,界限模糊,自由呈现。人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足以给自己提供支撑和安慰,非得介入不相干的别人的生活,最终,别人的生活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死了,别人的生活活着,而当事人还以为是自己的生活活着。我特别赞赏导演的视角。艺术发现是艺术的根本,视角是实现发现的手段——事实上不只是手段。片中的老师是学生的导演,结果老师又成了学生的演员,这种角色互换,寓意深远,他们都在丧失,也都在力图拯救,却都成了生活的演员,或者说现代生活的演员。拯救一旦脱离自身,就是缘木求鱼。这样的电影,主题是发散的,可从多方面理解和阐释。这属于原创电影,或者叫“元电影”。联想到希区柯克的《后窗》,虽然视角也不错,但从发现的深度上讲,没法与《登堂入室》相提并论。
又说到你的《时间梦想家》,虽然确实让我惊喜,但到底还是学生腔似的目光和笔调。你看曹禺的《雷雨》,首先就有一个广阔的背景摆在那里,而且也做到了对人心、人性的深刻揭示。对此只能靠历练,急是不行的。再就是,作品中让人物懊悔是很危险的事情,那会把主题一眼洞穿。懊悔跟忏悔不同,跟反思也不同。忏悔和反思,都几乎秘而不宣,是内心的,甚至是在孤独无助当中完成的,所以更具艺术气质。艺术忌太过明白,太明白会走向狭窄。比如《雷雨》,除社会批判的主题无可撼动,其余的,包括爱情的主题、伦理的主题,都可做多种解读,而且,其中的每个人物,包括周朴园,都有值得你理解和同情的地方。这就是我说的创作者要能将心比心。狄更斯即便写坏人,也把那坏人写得让你心疼,就因为他知道,坏人也是人,坏人在成为坏人的路上,也有过苦恼、辛酸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