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黄土地》我看过的,很久以前。对这部片子我印象深刻,我从中识别了苦难的意义。一个艺术崇拜者和从业者,不一定非要经受苦难,但必须用心识别苦难的意义,非此不能厚实。艺术的起源,有多种推测,但在我看来,最为可靠的,莫过于起源于寂寞和苦难。片中,顾青问翠巧的父亲:陕北民歌上千论万,怎样才能记得住?答:日子艰难了,就记下了。(大意如此)这很能说明问题。生存,仅是生存,就蕴含着卑微、伟力、神圣和尊严。生存本身就构成艺术。要学会侦探、体察、思考,并由此形成对艺术的健康理解。

你看《黄土地》,注意一下“春风化雨”这个成语。顾青在黄河边,除唱了一首“镰刀斧头”的歌,说了一下八路军队伍里的女兵,以及南方女子的婚嫁,再没有更多说教,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带着与固有生活极强的反差,让翠巧和憨憨“见”到了新世界。而姐弟俩对顾青,一是憨憨给了顾青两个饼,二是翠巧交代顾青路上的行和住,但这就足以营造出强大的情感力量。生活中,感动人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这样日常。我们过去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是希望感动别人的,现在,这种创作理想日益被抛弃。感动别人不是最高境界,但毕竟是一种境界,而且,真正做到感动人,是难事,所以抛弃这种理想真是可惜,甚至肤浅。现代艺术本应追求深刻,却走向了肤浅。

艺术要动情,但不能煽情。煽情是艺术的敌人。这个片子的好处,也包括没有煽情,比如前面说到的细节,平实而不夸张。又比如,翠巧出嫁,丈夫的行貌不正面表现,只伸出一只黢黑苍老的手加以暗示;这很好,不然会破坏整部片子苍凉凄美的调子,甚至翠巧的美也会因此受损。还比如,翠巧过黄河,憨憨大吼一声“姐”,紧跟着的镜头是河水空流,黄河固体般涌动,响声如岩石撞击,翠巧是翻船死了,还是成功渡河找到八路军了?影片在此无言。拍片子跟写小说一样,也跟做人一样,有时候要无言,有时候要无声。——上述细节除了不煽情,还有一种考虑,就是不忍心打碎观众的期待感,让影片保留亮色。

色彩方面,黄土地,黄河,翠巧的红衣红鞋,看上去既协调又冲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虽然红衣红鞋是陕北人的习惯装束,但用在片中,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有象征意义的还包括:跳腰鼓舞、祈雨。跳腰鼓舞时,正值翠巧出嫁,这是喜和悲的对比。表现悲最高明的手段,不是着眼于悲本身,而是用喜加以反衬,喜得越充分,悲得就越彻底。像这里,拍翠巧出嫁的镜头短,而且节制,跳腰鼓舞的镜头长,而且盛大。向龙王祈雨,唱道:“好龙王,降甘霖,秋风化雨救万民。”这时候顾青出现,是要说,能救万民的,不是龙王。但有一点处理得不好,既然什么都晒死了,祈雨者哪能都戴上青枝?艺术细节不能违背常理。片中主题曲:“六月里黄河冰不化,逼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大”是父亲的意思。逼女儿成亲的,并非父亲,而是那一片黄土,是艰辛的日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因此,黄河的苦,是民族的苦。——不过,这可能是过度阐释了。

而今的许多大制作,花钱无数,却是无效的。我当然是指艺术方面。陈凯歌后来也拍了些大制作,看上去热热闹闹,骨子里却没有钙质,除《霸王别姬》,他似乎还没有一部片子能跟他早期的《黄土地》比。

这部影片根据柯蓝散文《深谷回声》改编,我将《深谷回声》附在后面,你对照着认真看看,认真到带着研究的心态去看,从中领悟改编是怎么回事。 STvybI0shjA8dQ/ss5riWSBPCaDS/Qf/Kkvp+/J8sxE+xEQO3eQRlNIxHX58vf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