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之恋》看了。不错的电影。我开始以为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类似,后来发现不是。从电影结构和深度上看,《百元之恋》不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也不错,表达孤独和失败,是关于“失败者”的电影。
所谓失败者,是指有过艰辛乃至透支奋斗的历程,但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倒下了。没有奋斗而庸碌,而卑微,而凄惨,而死亡,都不配称为失败者。因此,儿子,“失败者”是一个高尚的称谓,是对一个人精神伟力的奖赏。赛德克·巴莱苦心经营,以三百士兵抗击十倍于自己的日军,输了;英国人斯科特在南极探险途中,与提前到来的严寒搏斗两个多月后,死了……他们都是失败者,让人崇敬。茨威格称斯科特和他的行动,是“伟大的悲剧”。包括凡·高,包括卡夫卡,在他们生前,同样是失败者。赛场上的失败者更常见,他们的眼泪,不是流给失手的金牌,而是抚慰自己泼洒过的汗水和经历过的伤痛。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历史是奉献给胜利者的礼物,像凡·高和卡夫卡那样,被后人发掘、认识和推崇,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是十分稀罕的。而正因为这样,失败者才成为艺术家打捞的对象。艺术家着迷的,是失败者身上的精神因素和悲剧色彩。项羽败给了刘邦,李清照却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年(1910年)与斯科特差不多同时前往南极的,还有挪威人阿蒙森,阿蒙森取得了成功,但在茨威格的文章里,阿蒙森只是一笔带过。
你要记住,也要思考,有哪一些主题,可以成为艺术的母题。
《百元之恋》表现的,是普通人中的失败者。主人公藤斋一子,一直都很失败,长相不好,没有人爱。这让她懒散,孤独。但这时候,她还不能称为“失败者”,她靠着父母,没有做过自我拯救的努力。她心地善良(对侄儿的态度,特别是后来对拾荒老人的态度),这是她的底子,但只有善良是不够的,只有善良无法应对这个世界。因为和妹妹之间一场剧烈冲突,把她逼出了家庭,又因为对第一个邀她约会的拳击手狩野祐二,有了感情,更因为迷上了拳击台上搏击双方——胜败双方——互拍肩膀的感觉(这一笔非常好,写尽了孤独,也刻画出对被胜利者尊重的渴望),促使她去练拳击。她几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她已经三十二岁了。可是,她从此走上了挑战人生的道路。她最终还是败了,可她把自己锻造成了“失败者”。“失败者”是不会失败的。影片结尾,狩野祐二说:“一子,我们一起去吃饭吧。”然后过来拉住她的手。这个镜头,让一直被动的一子,成为主动,成为被认可、被珍惜的对象。她也因此成为生活的胜利者。
这部影片也有不少长镜头,这是我喜欢的。前些天看的《刺客聂隐娘》,还有更早时候看的《小城之春》等,都这样。我认为,敢于用长镜头,是导演有艺术自信和艺术追求的表现。包括《西部慢调》,算不上一部好电影,远远算不上,骨子里缺乏西部味儿,许多地方表演也不到位。但导演做出了一点努力,就是对西部电影模式的反抗。反抗并不成功,却值得尊重。他想用“慢”来传达情绪。他意识到,电影镜头的快速切换,只能诉诸视觉,讲一个故事;而故事之外的,往往无力呈现。这是商业片的通病,也是好莱坞多数电影的通病。这把电影引入碎片化、肤浅化。而艺术除供人娱乐外,还有更高的使命。何况在我看来,艺术还根本就不是用来娱乐的。只是用来娱乐,不配称为艺术。我们不能说每一部小说、每一部电影、每一幅画、每一首音乐,都是艺术品,事实上,只有它们当中的杰出部分,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艺术当然也要让人能读下去或看下去,但它吸引人的,是其内在的情感、心理和思想。这意思是说,“慢”,是让时间停住,在停住的时间里去拨动暗流汹涌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具有丰富的指向,能从中识别过往和未来。它需要创作者有直面核心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阅读者和观赏者有反观内心的能力——所有真正的艺术品,都与每个人的“内在自我”有关。《西部慢调》没达到这一步,因而不够吸引人,但《小城之春》是真正达到了。在我看过的电影里面,《小城之春》是少有的能与优秀小说匹敌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叙事角度,我已经跟你交流过了,不赘。
你以后在江湖上行走,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吹嘘自己是作家、诗人、批评家、艺术家,或互相吹嘘;他们可能还有许多头衔,包括官衔,还可能拿过什么奖。他们因此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儿子,你要追寻的,是艺术本身,你要学会把泡沫捋开(头衔、官衔、奖项,全是泡沫),审视这个人的核,也就是看他究竟给出过什么作品。他给出过好作品,你就尊敬他,并向他学习;否则,你就从内心藐视他。我们说人格平等,不应该藐视谁,但这是在人格方面,艺术自有一套,艺术只认艺术本身。这是艺术的法则,也是艺术的高贵。所以,你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丰饶且有深度,由此才能辨别真假,也才能给予你自信。总体说来,你读的书还是太少,许多经典性的都没读。在利用时间方面,你还不够合理,某些片子,是不必花精力去看的,特别是新出的片子。你徘徊在经典书籍的门槛外,是因为有畏难情绪;经典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它不让你轻松,但经典就是给少部分人准备的,怎么可能轻松。不要怕,一脚趟进去,你会发现,真正能让你轻松的,其实正是经典,他让你懂得很多,给你滋养,让你长力气,你本来只能举八十斤,它却可以让你举两百斤,你突然觉得轻松了。而且,经典作品的斑斓和灿烂,是平庸之作望尘莫及的,一旦走进它,它就敞开胸怀迎纳你。事实上,许多经典本来也很轻松,是经典之名让它身上有了斑驳,有了城墙的厚度,甚至像山那样沉——这是误解。经典探讨的都是人的根本问题,因此不管多么久远,经典的现代性都很强,甚至比当下许多作品都更新鲜和前卫。
就说这些。珍爱自己的学习机会,记住自己的人生理想。祝儿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