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国际市场》是一部有志向的电影:它企图描述韩国当代史。这段历史贯穿了半个多世纪,其间经历了南北战争、战后萧条以及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实施的劳务输出。

我以上这几句话,正是“历史叙事”,很概括,也很冰冷。观看那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否受了感动,我是非常感动的——这也正是艺术和历史的区别。历史是科学,艺术是情感。艺术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是有温度的历史,实现的手段,便是从个体出发。历史从整体出发,充满了数据: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场战争,敌我双方有多少人参战,有多少人阵亡,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等等。而在艺术当中,这一切都只是作为背景,它让个体出场,直接展示个体具体而细微的生活。落实到本片,就是展示尹德秀的生活。所以,历史题材的使命,是不要让历史浪潮淹没了个体。概言之:取材历史的艺术,被注目的不是浪潮,而是浪潮之上的浪花,浪花肯定要随浪潮而动,但它必须是“这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

个性从“日常”中表现出来,也从心灵里散发出来。

屠格涅夫之所以认为艺术比科学更伟大,正是因为艺术触摸、感知和抚慰心灵。有个哲学家叫索洛维约夫,他说认识世界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知识,二是通过情感,他认为“与心灵无关的知识必然导致精神的残缺”。这是人类陷入现代性陷阱的重要原因。所谓现代性陷阱,是我们一方面极端强调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却在精神残缺中消亡,比如我们成天上网,接收到多如牛毛的信息,而因为这些信息“与心灵无关”,使我们没有了温度,成了浪潮而不是浪花。我们自觉自愿地让自己的精神“体制化”,也就是同一化。“庸众”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庸众”认为活得很自我,并以此为傲,其实根本就没有内心的笃定感。艺术恰恰是对丧失笃定感的抵抗。它在与心灵贫血症的抵抗中,捧出自己的光辉价值。儿子,你学艺术这门专业,首先就要相信它的价值。这种“信”是非常重要的,但丁信维吉尔,他便跟随了维吉尔,在自己人生旅程的中途,走出地狱之火。特别是,当你付出了努力,就会越发相信它的价值。在艺术的起点上,单靠兴趣和灵性,就能取得一点小成绩,但要往高处走,就必须学会将天性赋予严肃的生活之中。随时打开自己的感官,并悉心钻研大师们的著作;当你从众多大师里发现了自己的维吉尔,也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你就成功了一半。我以前说过,当你找到了这样的人,就力争阅读他的全部作品。

题材已经决定,《国际市场》是一部沉重的电影,题材沉重,就得在处理上给出一些亮色。这是艺术的“气孔”。(相反,如果题材轻松,你就得给出一丝凝重。)让尹德秀在德国遇到英子,就是亮色。但这不足为奇。最宝贵的地方,是设置了干达九这个人物。干达九与尹德秀的生死情谊,是本片最亮的亮色。同性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打动人的,但要表现好。本片就表现得很好。当尹德秀找到了妹妹莫顺,好些人都在哭,但你分明发现,那里面最有资格哭的,是母亲、尹德秀,再就是干达九。干达九虽不是他们的亲人,却比他们的亲人——弟弟胜奎、另一个妹妹末顺——更有资格哭。母亲、尹德秀和干达九的哭,是如此荡人心魄,因为他们的生命、情感是“介入”的,胜奎和末顺,却隔着一层,给人局外人的感觉。韩国矿工在德国的团结,当然也是亮色。

如果历史题材只反映历史中的个人,那是没有意义的,得让它具有穿透力,也就是让它具有现代性,或者说当代性。在当代社会,包括在当代艺术当中,人们趋向于否定:否定永恒的存在,否定恒定的价值观,从而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甚至一切都无价值。但具有“崇高美”的艺术(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美学意义上的,你们老师大概讲过艺术的美学原理),是力图肯定某些东西。在《国际市场》里,就是肯定担当,肯定责任感。无论古今,责任感都应当颂扬,它的穿透力由此确立。尹德秀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终其一生,他从没把套在肩上的轭卸下来。去德国当矿工,去战火纷飞的越南挣钱,是其中的两场大戏。对“花粉之家”的守护,是他的另一重责任——守护本身就是责任,是深扎内心的责任。他与父亲有约,要在姑姑的“花粉之家”见面。到他晚年,他基本上是绝望了,也可以说是彻底绝望了,但他依然守护。这时候,他守护的不再是跟父亲见面的可能,而是一种信念,并因此变得尤为可贵。

由此我想到,儿子,你千万不要随便轻视一位老人。这话我以前也对你说过。没有一个生命是简单的,当他们经历了若干岁月,那岁月里的风霜雨雪,就凝聚在他们的骨头里了。当他们说出自己经受过的苦难,说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你会发现自己顿时变得渺小。

该片中的几个镜头,我要特别说一下。没有它们也行,但有了,就变得更好。

一是尹德秀去越南之前,跟妻子英子在公园里谈话,英子哭,不让他去,说:“从现在开始,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你自己生活下去吧,是你的人生,为何就不为自己着想。”这时候,国歌响起,广播里说:“在自豪的太极旗下,为了祖国和民族无穷的光荣,我郑重宣誓献上一切效忠于祖国。”尹德秀起立,手抚胸膛,注视国旗。英子继续坐着哭,但公园里别的人,很怪异也很不满地看着她,她也只好站起来,手抚胸膛。这个镜头非常好,呈现了导演对“内部”的批判性。整部片子批判战争,但对韩国国内,它用这个镜头给予了批判,那就是一些大词——比如国家、民族——对个人的抹杀。人要真正“为自己生活”,是如此艰难。

二是片末家庭聚会,孙女瑞娟唱着爷爷教的老歌(《加油金顺》,表现战争中百姓的内心煎熬和流离之苦),尹德秀独自进入一个房间,面对父亲的照片,说:“父亲,我遵守了约定吧,还找到了莫顺,我还算过得好吧,但是,我真的很辛苦。”这种表述真切感人。它颂扬尹德秀的担当,是把他作为常人、普通人来加以颂扬的,唯其如此,才显出不易,也才有力量。包括他跟妻子在公园里争论时说:“你以为我想去(越南)啊……”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不容易。在房间里,他说了自己辛苦,父亲的亡灵出现,安慰他,说知道他吃了很多苦。这时候的父亲是个中年人,他还是个小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尹德秀对与父亲有关的记忆,就定格在那个时段。这是导演的时间观,导演很注意这个细节。但我想的是,如果父亲是个中年人,他是个老头子,似乎还更有意思一些。在这一点上,导演太“客观”了,没考虑到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深邃。

再就是尹德秀想去德国下井,在他感觉可能受阻的情况下,突然唱起了国歌,这个镜头也很不错。它不仅是出乎意料的,还为以后韩国矿工在德国的团结奠定了基调。

片子的一头一尾,都是尹德秀和英子坐在岗上,一只蝴蝶飞来又飞去,那蝴蝶是尹德秀的思绪。即是说,尹德秀在那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把一生的光阴凝结为一瞬,或者把一瞬演化为漫长的光阴,正是艺术的美妙之处。片中时间的穿插,也相当自然。

好了儿子,就说这些了。说得够多了。最后说几句是,祝儿子踏踏实实地,好好学习,好好锤炼自己的性格、品格和意志力。那天妈妈说你也要给我们正能量,你要认真听进去。父母也有脆弱的时候,你慢慢地也要成为家庭的一种精神支撑。须知,你小小的一点进步,小小的一点成绩,都是一种支撑,是对我们莫大的安慰。 GeUibzeeeIaf4Ms3yWIFY3BWRlJjI9f6DT16gSHBs9LhhhYyAgl/FDvOIqVH8T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