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拍的《在路上》,我跟妈妈都看了。很不错。我尤其要赞扬的是两点,一是你们在认真做一件事,这非常好,点点滴滴地去做,不怕麻烦,不怕吃苦,人就能从中长精神,也能从中见成绩;二是你们在片中的两个发现,第一是发现村里孩子多,第二是问五个女孩有没有什么梦想,女孩的回答引人深思,她们说自己没有梦想,比说自己想当科学家之类,在这里要有力量得多。这两处,是片中最闪亮的部分。当然还有情感,主创者体现出的情感元素,健康而且有动人处。再就是开头部分的黑屏,很有想法。
但片子做得还不够精细,比如:一、“我们”为什么去偏僻的光荣村,可略作交代。再细些,为什么叫光荣村?二、有些镜头与话外音不对称。三、石桥小学的采访和拍摄太简单,这学校有多少年?送走了多少学生?那些学生都有着怎样的归宿?该小学最值得骄傲的学生现在何方?教师是怎样配置的?诸如此类。四、曲别阿牛现读四年级,石桥小学目前最高年级就是四年级,四年级读完,她打算怎样?五、没直接采访曲别阿牛是否有梦想,这很好,那五个女孩是一种暗示,她父亲的话也是一种暗示,但毕竟不是曲别阿牛自己,她呢?她究竟是怎样想的?既然不直接采访,拍摄者就有权给出另一种暗示,比如在结束部分给一个将火吹燃的镜头(前面有这样的镜头,但结束部分可将该镜头放大),曲别阿牛独自走在长长的山路上的镜头。这样能帮助突出片子的主题。现在有主题,但还不够集中,构思也不是非常明确。六、文案的某些地方,注意准确些,“天色还尚早”,“尚”就是“还”,将“还”字去掉。“去田地里放牛”,放牛不是去田地,是去野地。“她摇了摇头纠正我说:不,这是她哥哥的女儿。”既有个“不”字,就是直接引述,“她哥哥的女儿”改成“我哥哥的女儿”。曲别阿牛介绍她哥哥们时,可加一句:“刚才我抱的那个孩子,就是我大哥(或二哥)的女儿。”这样才能强调出大哥只有十九岁(二哥才十七岁),竟然就有孩子。村子里的教育程度和未来指向,才令人忧虑。
不过整体来说是不错的,我很欣慰你跟同学们去做这样的事情。
以后注意把片子做精细、做完整就好了。
我觉得《在路上》可以做一个总标题,类似主题可以不断拍下去,乡村的,城里的,都可以拍,然后涓涓细流,汇成大川。
另,《万卷楼》主编叫你再认真写个剧本,他们明年发。登载《时间梦想家》那期,很快就会出。
用钱方面,像这种外出拍片之类的花销,你尽管给爸妈说。
抓紧读书,读好书,有些书读不懂,或者名声很大,读起来却没有兴趣,这没有关系,你可先不求甚解地接触一下,自身到了一定程度,再回过头读。先接触,是找到自己的路径。书籍浩瀚,不可能全读,因此一个读书人找到自己的路径非常重要。
就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