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讲的境界,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艺术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的文章,文章认为,“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做学问有境界,理论学习有境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其实也有境界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必定显著。
英国著名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认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者其他什么语句,而是完成一定类型的行为,如肯定、请求、提问、命令、表示感谢、抱歉、祝贺等。奥斯汀提出的这种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就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效果,而奥斯汀的理论正是着眼于沟通行为的目的及其效果。
事实上,人们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着实现一定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或告诉他人一件事情,使其知道;或向他人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或对他人提出一个要求,使其照办。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行为自始至终符合自己的心意,才能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所采用的方法艺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目的高度协调一致,才是达到了一种高境界。
从前,有两个贼,在夜深人静时溜进一户人家,准备偷东西。岂知,不小心惊醒了主人夫妇。女主人吓得不知所措,男主人却很镇定。他知道硬拼不行,必须智斗。于是,他大声对妻子喊道:“别怕,快把鸟枪拿来!”这话实际是喊给贼听的,但他的妻子没明白,竟茫然地问:“哪有鸟枪?”
“在墙上挂着!”
“胡说!”妻子反驳道。
“胡说?——”丈夫见妻子不明白自己的意图,很着急,但又不便明说,就灵机一动,顺着妻子的话说:“对对,就把‘胡说’拿来,‘胡说’比鸟枪更厉害!”
藏在门后的两个贼一听,心想,我的妈呀,鸟枪就够厉害的了,“胡说”比鸟枪还厉害,赶快逃命吧!于是,两个人夺门而出。一边逃,还一边互相关照:“小心点,别让‘胡说’打着!”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般的思想工作,但其中的方法与艺术还是很高超的。男主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贼吓跑,于是,便先无中生有地叫妻子拿“鸟枪”。当不明就里的妻子骂他“胡说”时,他又赶紧围绕着思想工作目的调整自己的话语,把“胡说”说成了厉害的武器。终于用子虚乌有的“胡说”吓跑了两个贼。
故事中,男主人所采用的方法艺术与思想工作目的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是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艺术的重要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领导干部能否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还要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能否准确理解,能否乐于接受。因此,领导干部所采用的方法与艺术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达到了协调一致,才是达到了一种高的境界,其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也必然良好。因此,领导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理解能力,使自己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易于被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理解;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情绪心境,使自己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易于被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
1962 年 10 月的一天,郭沫若到浙江普陀山游览。当他走到梵音洞外的岩崖上时,他竟意外地捡到了一个绿色封皮的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贴有一张姑娘的相片,第二页写有一副对联:“年年无望年年望,处处无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第三页写着一首五言绝句:
三春花又落,何必再寻春;
解脱烦恼者,蓬莱观世音。
后面一首诗洇湿不清,只有“来生魂魄系普陀”一句还可以勉强认出。看得出,这首诗让泪水浸泡过。郭老敏锐地判断出,这是一首绝命诗。他顾不上观赏景致,赶忙和随同人员一起寻找起笔记本的主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寻到了笔记本的主人。她叫李真真,因高考落榜,爱情受挫,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准备魂归普陀。
郭老了解了情况,沉思了一会儿,对她说:“让我把你的对联改一下好吗?”姑娘点点头。郭老便拿出笔来,写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为:“春在心中”。看了郭老改的对联,姑娘很有感触。郭老见姑娘的心情有变化,便又赠给她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姑娘看了这副“自勉”联,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她决心重新生活。
后来,这位姑娘果然振作了起来。振作后的姑娘为感谢郭老的救命之恩,特意作诗一首,敬赠郭老:
梵音洞前几彷徨,
此身已欲付汪洋。
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为什么郭老能“妙联回春”呢?关键在于他能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艺术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高度协调一致:姑娘爱好诗文,他便投其所好,用对联引导,这自然易于为姑娘所接受;姑娘高考名落孙山,爱情受挫,心灰意冷,他便用蒲松龄落第的“自勉”联来勉励她,让她振作。试想,如果郭老不是用这种方法与艺术来引导她,而是狠狠地训斥她一顿,或者坐下来跟她讲一番大道理,效果恐怕未必比这样好,也许姑娘还会拂袖而去。
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是广义的。它不仅指由时代、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情境,也指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地点、氛围等因素构成的具体情境。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且情境又是可以变化的。只有适应情境,并与变化了的情境保持高度协调一致,才能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请看李瑞环是怎样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的:
一次,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不料,天公不作美,要比赛时,老天下起了雨。被请来出席开幕式的李瑞环见此情形,就适应情境鼓励天津队的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浑水摸球’,要多射快传,千万别‘拖泥带水’。”
李瑞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讲究方法与艺术的,他的方法艺术与变化了的思想政治工作情景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一致。没下雨前,他不可能说“浑水摸球”这样的话,但老天下起了雨,于是就有了“拖泥带水”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