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低空救援:拓宽求生通道

应急救援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低空救援以响应快速、救援效率高等特点,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事后救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性事故最为常用的救援措施之一。

这里主要围绕低空救援在应急救援领域的特殊优势、国内外低空救援的实战记录以及低空救援的未来前景与现实挑战展开讨论,展示低空救援对建设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现实意义与积极作用。

第一节 “三断”解决方案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和地壳活动频繁,导致以地震、泥石流、台风等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容易出现断路、断网、断电的“三断”紧急情况。

在此情形下,低空应急救援是灾区群众不可或缺的重要求生通道,以直升机和无人机等航空器为主要载体的抢险救援力量能快速抵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灾害现场,实施数据采集、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工作,在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低空经济浪潮中,无人机作为救援力量的有效补充,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保障着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

可搭载实时监控、信息传递、智能调度、信息广播等功能模块的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速度与生命较量中有着先天优势。

一是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装备具有极强的灵活机动性,可以率先抵达灾害现场并开展救援工作,大幅提高救援效率。

二是无人机可以搭载摄像头、传感器、扩音设备、通信基站等功能设备,对灾害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信息采集、人员安抚、通信恢复、引导疏散等先行工作,有助于救援力量做出高效的决策。

大疆运载无人机在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侧进行物资运输实测。(新华社发)

三是物流无人机可以规律性、不间断地投送药品、食品、救援设备等紧急物资,有效满足灾害现场的急救需求,解放有生救援力量转移至人员搜救任务。

四是无人机可以代替救援人员进入火灾、化学泄漏等危险救援环境中,进行侦察与搜救,降低救援人员风险度,保障生命安全。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不断开放,航空技术不断深化应用,各类型无人机与传统航空器常态化配合参与救援,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应急救援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救援成效愈发显著。

第二节 低空救援显威风

以直升机和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在国内外实际应急救援任务中均有广泛应用,是提升救援效率与精准度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应急救援事件中,低空飞行器早早便崭露头角。

2006 年,美国使用“牵牛星”“捕食者”无人机参与森林大火救援、飓风监测和灾后搜救,并使用特战无人机空投宣传品或广播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

2011 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 站因海啸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美军方使用全球鹰无人机侦察核反应堆,并派出搭载测辐射传感器的微型无人机监测检查核电站附近的辐射水平。

2015 年,尼泊尔发生地震,德国无人机制造商AscTec联合搬运公司DHX使用无人机对地震灾区进行了空中监测,及时发现被困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还是 2015 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巴黎消防员依靠大疆Mavic Pro和Matrice M210 无人机的可见光摄像头、光学和电子变焦镜头实时监测火情最新进展,找到架设消防水带的最佳位置,迅速消灭火灾。

2018 年,澳大利亚使用Little Ripper无人机在雷诺克斯角附近海域成功解救两名落海少年,完成世界首例无人机海上救援行动。

低空飞行器在我国应急救援中应用较晚。

2008 年,四川汶川发生 8.0 级大地震,通信和交通完全中断,受多雾多雨的气候与山高林密的地形影响,卫星与航测飞机遥感拍照无法进行,我国相关部门首次使用无人机遥感航拍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准确灾情。

2014 年,云南鲁甸发生 6.5 级地震,地质调查对带着四旋翼无人机抵达震中区域,绘制了第一张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图,并首次使用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技术,测绘了三维可视化的地质灾害信息。

2021 年,河南新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救援部门使用 11 吨级H225 大型直升机在两天内快速转移因灾受困群众近 130 人,是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直升机绞车营救案例。

2023 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河北等地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翼龙系列无人机在通信保障、灾情侦察、物资投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通信方面,利用多种机型的无人机搭载通信基站,快速恢复了重点失联区域通信;

河北涿州市无人机空中通信基站。(中国移动供图)

在灾情采集方面,利用旋翼无人机可见光、热红外载荷采集灾区地面视频资料 6.5G,高清图片 800 余张,三维建模图数据 7.8G;

在物资投送方面,仅北京某无人机公司就执行了 25 次无人机保障任务,累计投送物资 867.5 公斤,为北京重灾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受困人员提供了生活及医疗物资保障。

综上实际案例来看,低空救援在世界各类型灾害救援中的成功应用展示了强大的实战能力,扩展了机动、侦察、投送等广泛的救援应用前景,为畅通救援指挥渠道、保障灾区群众生活、提升应急救援效率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节 抓住“黄金一小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

仅 2023 年全球范围就发生了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加拿大山火导致美国严重空气污染、夏威夷毛伊岛发生严重山火、我国华北地区强降雨引发洪水侵袭等重大灾难。

由于我国特殊地理位置,突发事件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高危害性的特点,对我国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强大的挑战,探索建立无人机与直升机高效协同作战的低空应急救援体系、打造协同联动的低空救援力量或将成为“低空+救援”主要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地震、洪涝、泥石流、海难、山火等易导致“三断”的极端灾害中,灾区舆情不明、救援时间极其有限、地面救援力量难以快速抵达,灵活机动且具备勘测能力以无人机与直升机为代表的低空救援队伍是抓住“黄金一小时”的不二选择。

2018 年,我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低空应急救援随之开启发展新历程。

相较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完善的低空应急救援发展体系,我国低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救援力量还较为薄弱,初步建立了应急、公安、交通、军航与民航等组成的多元化低空救援力量,但暂不能满足特殊灾害的救援要求。

具体来看,在低空救援顶层设计、低空救援体制建设、低空救援基础设施、低空救援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一是低空救援顶层规划不健全。低空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低空应急救援作业规范及技术标准不统一,低空应急救援作业无法得到安全保障,且缺乏低空应急救援的支持政策,资金、人员等支持力度较小。

二是低空救援体系建设不完善。开展低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地区数量较少并整体上处于初步推动阶段,且低空应急救援体系所需的人、机、设施、机制、流程、信息系统、低空空域、资金等关键要素仍不完备,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全面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在深圳市血液中心,无人机启程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三是低空救援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在低空救援装备方面,我国低空救援设备以中小型直升机为主、少量大型直升机及无人机为辅,装备机型单一且多依赖进口,严重缺乏大型、重型救援飞机以及高原性能好的直升机;在低空救援基地方面,缺乏区域性低空应急服务基地与直升机起降站点。

四是低空应急救援人才队伍短缺。我国低空救援队伍多以消防、公安、交通等领域救援力量组成,大多专注于专一领域救援,缺乏经过培训的综合性专业救援队伍,无法面向全域机动救援。

弥补短板,势在必行。 q+StmjmRcUj4DXfVjPQOVX2oQkhNu9uKStbt00T1735iDmN9ZEL10NpM7M0CRw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