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实践依据。
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任何破坏团结的行为都是罪恶,只要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的。”他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毛泽东同志这些重要论述,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活生生、血淋淋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始终遵循、颠扑不破的真理。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张国焘在“北上”还是“南下”问题上与党中央产生分歧,自恃军事力量强大,并以此要挟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
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后,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把个人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不尊重、不服从中央领导,严重干扰了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正确主张的贯彻执行,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邓小平同志在回顾党的领导集体时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由于缺少领导核心和革命理论做指导,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并明确提出“四个服从”原则。经过延安整风,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
将毛泽东同志确立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理论指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同志这样的党的领袖,中国革命才避免了走很多弯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新生的政权得以巩固,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为有邓小平同志这个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正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波澜壮阔的历史往往深藏着现实之源、试金之石。我们党的核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推进伟大斗争中确立并巩固的,同时也是不断经受着历史检验的。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党章,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鲜明提出“两个确立”,顺应了党心军心民心所向,同样是历史的选择。把“两个确立”写进“《决议》”,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奋斗的结晶,也是历史经验的启迪、历史规律的昭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说明,领袖人物及其权威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一个领导集体特别是要有一个核心。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书中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恩格斯在1872年致卡洛·特尔察吉的信中反思巴黎公社的失败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
列宁更是重视领袖和科学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他深刻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一方面,领袖作为革命阶级的权威,具有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全党统一意志和行动;另一方面,领袖作为政党的核心和人民的向导,具有较高的威信,便于组织教育工农大众提升革命意识。无产阶级若缺乏领袖的领导,革命将很难完成。
孙中山曾告诫说:“一盘散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领导核心和革命理论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
如果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两个确立”的思想中国化,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1亿名党员的大党、有着56个民族和14亿多人口的大国,很容易会成为“一盘散沙”,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两个确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精髓要义,是我们党治党强党历史经验的创造性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两个确立”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必将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中进一步彰显巨大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通过长期的考验和锻炼而为全党所公认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
一方面,明确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继续领导和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的关键时期。伟大复兴目标越是接近,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形成最大的“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另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成为我们党的核心,也是在领导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揽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创造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到实现人民军队转型重塑,从建设美丽中国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先进的指导理论。“《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科学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其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
“《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概括。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有了“两个确立”,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中国号”巨轮就有掌舵者,强国强军事业就能风雨无阻、高歌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