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江湖,一句“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不轻易给人提建议”的调侃,道尽了多少职场人的心酸。
或许你还记得,某次会议上你鼓起勇气提出的真知灼见,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领导的皱眉打断和同事意味深长的对视。
或许你仍耿耿于怀,当你真诚地指出好友方案的漏洞后,换来的却是友情的渐行渐远。
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当你对上司的决策提出异议后,那谏言最终因“人微言轻”而石沉大海,冥思苦想得来的良策最终还是化为消极的沉默。这些经历,让多少职场人选择缄默,将满腔热忱锁进心底的牢笼。
但沉默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琅琊榜》中梅长苏的智慧告诉我们:谏言不是不能说,而是要会说。那些看似无解的沟通困局,其实背后都暗藏着破解之道。下面这三个源自经典剧作的谏言技巧,将帮助你既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守住人际的和谐,让你在职场中发展得风生水起。
电视剧《琅琊榜》中,靖王在收复赤焰军旧部时,梁帝因忌惮军权集中而犹豫不决。靖王并未直接请求扩军,而是巧妙地借汇报军务的机会,通过事实和数据来铺设提议的基础。
“北境前线现有驻军五万,但防线绵延三百里,平均每里仅驻军百余人。去岁冬季,大渝犯境七次,皆因兵力分散未能及时驰援。”
见梁帝皱眉,靖王继续道:“儿臣查阅历年战报,发现若每里驻军增至三百人,敌军突袭成功率可降七成。”
靖王的话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三大关键信息。
一是量化痛点。通过“驻军五万”“三百里防线”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让梁帝更容易做决断。
二是对比落差。通过“百余人”“三百人”的对比,突出了当前兵力分布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三是提供解法。通过历史数据暗示解决方案,而不是张口就请求资源。
在职场中,若遇到需要向领导提出增加预算、调整团队等建议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靖王的做法。例如,当领导质疑是否需要增加客服团队预算时,你可以说:“张总,目前客服团队10人日均处理300单(现状具象化)。但本月用户增长40%(变化锚点),客诉响应时长已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痛点量化)。参考行业1:25的人效比(标杆对比),若团队扩容至15人,预计可将响应时长缩至1.5小时(解法暗示)。”
通过这种用数据铺路的方法,能够让你的建议更具说服力,同时避免无效争辩,直接引导决策者关注核心问题。
剧中,誉王为了打压靖王,在朝堂上公开质疑其“穷兵黩武”。靖王不急于辩解,而是巧妙地通过梁帝来解决争议,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靖王向梁帝说道:“儿臣愿率现有部众赴北境换防三月。若军饷消耗超户部核算,愿自请削爵。”
又转而向户部尚书沈追行礼:“听闻沈大人曾主持江淮赈灾,三万灾民日均耗粮不过百石,此等精算之能,可否助本王核定军需?”
这一段话巧妙地运用了职场中的“借势”技巧。
一是以退为进。靖王用“自请削爵”把个人荣誉与提出的方案紧密绑定,迫使质疑者更加谨慎地对待他的提案。
二是转移焦点。他将争议焦点从是否扩军转为如何合理配置军需,没有与誉王正面对抗,而是寻求合作解决问题。
三是借力打力。通过拉拢中立的沈追,借用其过去的成功案例来为自己的提议提供权威支持,从而瓦解了对立阵营的攻势。
在职场中,当面对同事的异议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技巧来应对。例如,当市场部对提议的成本超支表示担忧时,你可以说:“既然市场部担心成本超支,我提议先按A方案试运行两周(以退为进)。财务部王经理上月优化了门店耗材管控(借势权威),可否协助我们建立监测模型?如果ROI低于15%,我自愿承担差额考核(责任捆绑)。”
通过借力打力,利用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来为自己的提案提供支持,可以有效消除对方的疑虑,并促进提案的顺利通过。
剧中有一场谋杀案牵扯到吏部和刑部,凶手是吏部尚书何敬忠的儿子何文新。由于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都是誉王的人,刑部尚书齐敏就帮忙找了一个与何文新相似的人,然后将大牢中的何文新替换了出来。然而,这个秘密被太子的人揭发,告知了梁帝,梁帝将吏部尚书何敬忠和刑部尚书齐敏双双治罪,刑部因此事被牵连的人多达一半,整个部门几乎瘫痪。太子和誉王两党为了刑部尚书一职的人选明争暗斗,可梁帝只想安排一个中立的官员坐上这个位置。
靖王作为皇帝最不受宠的儿子,既要成功向皇帝举荐自己的人,又要在多疑的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从不结党营私、争权夺位,于是,在梅长苏的指点下,靖王借着向皇帝呈交军情捷报的时机,巧妙地引出了话题:“父皇看起来有些疲累,是不是没有休息好。”
梁帝果然轻哼一声:“你是不知道啊,因为这个换囚案,现在吏部和刑部真是一团乱。让朕好生头疼啊。”
靖王顺着梁帝的话将话题讨论的点聚焦到刑部尚书之位上:“尚书之位空缺,难免会影响两部的日常事务。待新尚书履职,自然就好了。”
梁帝摇摇头:“哪像你说得那么轻巧啊。吏部还好说,不过是撤掉了一个何敬忠,机构运行暂时还没有问题。但是刑部涉案官员甚多,这一下子就端掉了半锅,真可谓是乱得一塌糊涂。”
靖王再次把控节奏推进话题:“那父皇就尽快定下主事之人吧。”
梁帝表示为难:“就是这个主事之人不好定,景宣和景桓为这个事情,闹得是不可开交,让朕实在是难以决断啊。”说完,多疑的梁帝又提了一句来试探靖王:“景琰,你觉得何人来代理刑部更合适啊?”
靖王不动声色道:“父皇知道,六部之事,儿臣从未沾手过。若不是上次奉旨主审侵地案,只怕一个都不认得,哪里会知道谁代理刑部合适呢。”
靖王的话,适时表现出了自己的谦虚和不结党营私的立场,但又恰当地提到了本次谈话的关键信息,自然而然地让梁帝记起了侵地案,将蔡荃带入了梁帝的考虑范围:“你刚才说侵地案,朕倒想起来了,当时那个结案的文书写得不错。那个那个主笔叫,叫,叫什么?”
靖王回答:“刑部主司,蔡荃。”
梁帝恍然:“对,对对对,蔡荃。朕对他印象还不错。换囚案他可有被牵扯进来?”
靖王表达了对蔡荃的正面评价,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中立态度:“这个儿臣不知,不过依儿臣对蔡主司的了解,他并不是那种徇私枉法之人,应该没有卷进去吧?”
梁帝找出涉案名单进行确认,见涉案名单确实没有蔡荃,便高兴地让太监高湛召蔡荃觐见,随后让蔡荃代理了刑部尚书的职位。
职场沟通,也时常会涉及微妙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要对领导和同事提出不同建议时,过于直白的提议通常不能取得好效果,反而会让当事人感到被冒犯。因为建议再怎么柔和友善,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批判属性,因而容易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
用引导的方式,通过不动声色地透露关键信息,触发对方的联想和思考,让对方下意识以为是自己想出了解决方案,而不是被暗示后,接受别人的建议。
例如,当你发现下属工作进展不顺利,而你又恰好有经验可以帮到对方,这时该如何引导才能不招对方反感?
领导:“这么晚还没下班,我看你下午跟客户打完电话以后情绪就不是很好,是方案不太顺利吗?”
下属:“是啊,你不知道,这个客户太难缠了,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下午给了三版还是不满意。”
领导:“这样的客户确实要多花些心思,我之前也跟他们对接过,他们的负责人特别喜欢追热点,但是又总表达不清楚自己的要求,我那里有这个客户过往项目留下来的一些方案,你要是有需要,回头可以找我。”
在这段对话中,领导的交流之所以让人觉得舒适,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通过询问、共情和引导的方式,让下属感受到了关心与支持。领导看似是跟下属一起抱怨客户,实则暗示了下属应该多关注客户关心的热点,并以此来调整方案,同时也给了下属选择的权利,让其自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寻求帮助。
用引导的方式提建议,可有效避免“不请自来”的越界行为。这样的谈话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指点,只有同事间的关心和共情,所以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本节回顾
建议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想让别人听得进去自己的建议,可以用引导代替直言,让对方感觉是自主决策而非被迫接受。此外还要注意,立场要不偏不倚,拿捏好分寸,分清对方真实意图,巧用试探与暗示,避免自作多情。
公式1:事实开路+简要表达
“数据表明方案B的成功率比方案A高出40%。”
“竞品迭代周期缩短30%,我们滞后15%,建议加速研发。”
“核心人才流失率上涨20%,主要原因为薪酬偏低,建议调整员工激励方案。”
公式2:说明必要+借势表达
“近期客流量锐减,客户强烈建议增加测试环节。”
“客户多次抱怨纸质合同流程繁琐,建议推行线上签约。”
“客服部门日均处理50多起同类投诉,人力成本太高,建议使用线上系统。”
公式3:委婉表达+缓冲策略
“可否缩小范围试点验证效果?”
“可以优先借调2名技术同事来支援,之后再决定是否设立长期岗位。”
“能不能先简化审批流程中的2个冗余环节?等大家适应后,再优化流程。”
公式4:对标参考+经验总结
“竞争对手这样做,效果显著。”
“去年的项目十分成功,是否还沿用去年的流程?”
“我分析过10个对标产品,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
公式5:利益关联+引导决策
“这个风险可能影响季度目标,B方案更为稳妥。”
“如果这单能成,团队业绩将大幅提升。”
“如果不立即处理,可能有××损失。”
公式6:归功上司+建议方向
“按您上次指导的思路,建议这次……”
“根据您制定的目标,建议……”
“幸亏您及时指出隐患,我建议……”
公式7:群体意见+请求决策
“员工调研显示这部分流程效率低。”
“跨部门反馈××环节责任不到人,您看应该如何优化?”
“安全检查报告显示,××设备老化,是否立即更换?”
公式8:量化风险+尊重权威
“这问题再拖可能损失50万元,您看采取哪种解决方案好?”
“若不升级系统,明年数据泄露风险将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请您看是否有必要。”
“流程复杂会增加时间成本,您是否能帮忙协调?”
公式9:成功案例+数据支持
“上次类似决策带来200万元的收益。”
“根据对竞争对手的调研,只要简化流程,该项工作只需要1天就能完成。”
“上次的项目是老王负责的,收益翻倍,这次如能请他负责,一定稳妥。”
公式10:专业背书+成功案例
“参考行业标准和竞争对手的做法,建议优化3点。”
“此方案获3位行业专家联合推荐。”
“从××(权威部门)发布的产业蓝皮书来看,我们有必要增加5%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