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年,杜甫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那如诗如画的吴越之地,踏上了归途,心中满载着对过往四年漫游岁月的无限眷恋与对未来前程的殷切期盼。天姥山的巍峨、剡溪的碧绿、鉴湖的清澈,还有那些与旻上人共度的悠然时光,都化作了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伴随着他一路行至故乡巩县。此时的杜甫,已23岁,岁月不仅在他脸上留下了浅浅的痕迹,更在他的心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超凡的才华。巩县的乡土,熟悉而又亲切,他深知,这里是他新旅程的起点,一场仕途与理想的征程即将开启。
乡贡,这一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独特选拔方式,成了杜甫通往更高殿堂的桥梁。他的才情早已在乡间传为佳话,州县的长官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于是,杜甫顺理成章地被推荐参加即将到来的京兆府贡举考试。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家族荣耀的延续,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身着官服,为国效力的未来。
杜甫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准备迎接进士考试的挑战。洛阳,这座古老而又繁华的都城,见证了无数士子的人生起落,此刻,也正静静地等待着杜甫的到来。
考场之上,杜甫笔走龙蛇,文思泉涌,他将自己对世事的洞察、对人情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融入了那一张张考卷之中,期待着能够以此叩开仕途的大门。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放榜之日,杜甫的名字并未出现在那耀眼的名单之上。杜甫榜上无名,落第而归,这对于满怀信心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那一刻,杜甫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自我价值的质疑,更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杜甫此次落第,背后的原因有两点比较突出。
其一,科举制度本身的局限。唐代的进士科,虽然以诗赋为考,但其目的并不是寻求传世佳作,而是考查考生对作诗技巧的掌握程度。科举命题严谨,格律声韵要求严格,这与杜甫平日里的自由创作大相径庭,极大地限制了他的发挥。加之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近三百年间仅录取七千余名进士,这使得即便如杜甫这般才华横溢之人,也难以轻易脱颖而出。
其二,杜甫虽然出身名门,却缺乏强大的政治背景,这在科举考试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劣势。在那个时代,政治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那些有权有势之家的子弟,即便才学平平,也能凭借家族的力量在考试中占据先机。而杜甫,一个仅凭自己才华奋斗的士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无疑走得更加艰难。
面对落第的残酷现实,杜甫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将这份失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他深知,仕途之路虽难,但心中的理想与抱负不容放弃。于是,杜甫收拾心情,再次踏上了寻求机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