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1年,19岁的杜甫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对仕途的隐隐憧憬,正式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那遥远而美丽的吴越江南。
江南,自古以来便以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而扬名天下,无数名士曾游览于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传奇故事。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便对江南的山水情有独钟,他常常游历于山间水畔,寻找创作的灵感。他的《山居赋》便是在江南游历期间所作,文中详细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秀美与宁静,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而他的《登池上楼》一诗,更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繁花似锦的世界之中。比如这两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那烟雨蒙蒙中的小桥流水,那翠竹轻摇下的古巷幽深,那文人雅士聚首的亭台楼阁,无一不吸引着杜甫那颗渴望探索与求知的心。于是杜甫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充满诗意与传奇的土地。
其实,杜甫选择漫游吴越还有一层原因——对仕途的深思熟虑。他的叔父杜登时任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县尉,姑父贺㧑也曾任职常熟(属苏州)主簿。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杜甫的江南之行提供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这次游历,能够近距离地了解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那里的文化底蕴,同时借助叔父和姑父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就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杜甫从洛阳出发,选择了一条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水路,作为他探索江南的通道。这条水路,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将江宁、姑苏、杭州、会稽和剡溪等地紧紧相连,也引领着杜甫一步步深入江南的腹地。
初至江宁,杜甫便迫不及待地游览了闻名遐迩的瓦棺寺。寺内,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绘的维摩诘壁画令他驻足良久。画面上的维摩诘,身着华服,面容慈祥而智慧,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深邃。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仿佛将维摩诘的智慧与风骨跃然墙上,让杜甫深深感受到了江南艺术的魅力。
离开江宁,杜甫的脚步踏上了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土地。这座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他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那庄严的墓冢、沧桑的石刻,让他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古代王者的威严与悲壮。漫步至虎丘山,剑池的幽深、传说的神秘,令他心驰神往。而当他走进长洲苑,正值荷花盛开,满池的荷花、飘散的香气,让他陶醉在这片花海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沿着水路前行,杜甫来到了杭州。钱塘江的汹涌、浪潮的澎湃,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他登上西陵(萧山县西)古驿台,远眺连绵的山峦、缭绕的云雾,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转至会稽(今浙江绍兴),杜甫沉浸在了这座古城的历史沉淀中。他体会着越王勾践的仇恨,寻索着秦始皇的行踪。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石刻,诉说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五月里的鉴湖,清澈如镜、凉爽宜人,让他仿佛置身于秋天的世界。
最终,杜甫乘船来到了剡溪。这条溪流穿梭在群山之间,碧绿如带。他一路前行,直至曹娥江的上游,停泊在天姥山下。巍峨的山峰、缭绕的云雾,如同仙境一般。他仰望天姥山,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
这次漫游不仅让杜甫欣赏了江南的美景,还让他结识了一位友人。他在江宁结识了一位名为旻上人的僧人。关于旻上人,历史的记载不多,但从758年杜甫寄给旻上人的一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二人友情的一些珍贵细节。那首诗,题为《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杜甫对旻上人的深深怀念与感慨。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三十年的时光流转,杜甫与旻上人虽天各一方,但那份情谊却如陈年佳酿,愈发醇厚。杜甫在诗中感慨万分,泪水潺潺,仿佛要随着这封信,跨越千山万水到旻上人的身边。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杜甫回忆着与旻上人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对弈棋局、游船泛湖的畅快日子,如今是否还能重现?自己已年老体衰,新作的诗篇又有谁能传承下去呢?这份对友情的珍视,对文学的热爱,让人动容。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杜甫的思绪飘回了江宁,那时他们二人常常在涧边竹下对弈,棋局随着竹影摇曳;也曾在湖上泛舟,旻上人的袈裟在微风中轻轻飘扬。那些场景,如今想来,依旧历历在目,令人心驰神往。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杜甫在诗中向旻上人倾诉了自己的现状。当时他身在左拾遗任上,却深感唐肃宗对旧臣的排挤。自己虽然心忧国家,却无法施展抱负,满腹牢骚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借酒消愁,头白昏昏,只醉眠而已。这份无奈与苦闷,也只有在旻上人面前,他才能如此坦诚地吐露。
这次在江宁与旻上人的结识,对杜甫来说,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友情经历,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抹亮色。他们之间的对弈、游船、畅谈,都成了杜甫心中最宝贵的回忆。而这首《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更是穿越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感受着杜甫吴越之旅的昂然、畅快。
这次漫游,如同一场漫长而绚烂的梦境,历时整整四年。
735年,杜甫站在天姥山下,望着那巍峨的山峰与缭绕的云雾,心中既有对这片仙境般土地的不舍,也有对未来前程的憧憬与期待。因为,是时候踏上归途,返回巩县,去参加那重要的京兆府贡举考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