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庶大哥,你这位朋友有点厉害

时光匆匆,光阴似箭,恍惚间,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已成历史长河中的往事,而诸葛亮的英雄传奇却依旧在世间广为传颂。在他少年得志、智计超群的辉煌背后,总有一道身影如影随形,宛如他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他勇往直前,那便是他的挚友与导师——徐庶。

徐庶,字元直,与诸葛亮同为荆州人士,两人虽出身不同,却因缘际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庶性格豪爽、智勇双全,在荆州地区颇有威望,人们常言其有王佐之才。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刘备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徐庶的母亲被曹军带走。徐庶为了保全母亲,不得不向刘备辞行,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广为流传。徐庶进入曹营后,虽然曹操对其颇为赏识,但徐庶始终不为曹操设谋。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略》记载,我们可以一窥徐庶早年的非凡经历,这些经历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

《魏略》中述说,徐庶本名徐福,年少时血气方刚,行侠仗义。中平末年,他曾为友人报仇,以白土涂面,散发而逃,却不幸被官吏擒获。官吏追问他的姓名,他宁死不屈,拒不吐露。于是,官吏将他绑在车上,扬言要当众将他肢解,并击鼓示众。街市之上,无一人站出来指认他,最终,他的挚友将他从危难中救出。

尽管这段记述并未直接描绘徐庶如何以口才说服官吏放他一条生路,但从他被捕后的坚毅表现(宁死不肯透露姓名,最终依靠友人的力量重获自由)以及他日后的辉煌成就来看,不难推断,徐庶在年少时便已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与过人的胆识。这样的徐庶无疑是那个时代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书归正传,前文提及诸葛亮一家在隆中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一边读书学习、一边亲身耕作的田园生活。

一日,徐庶在偶然的机会下,于市井听闻了诸葛亮的大名。据传,这位青年才俊不仅学识渊博,贯通经史子集,而且机智过人,能洞察时局,预测未来。徐庶心中不禁生起了好奇之心,决定亲自去探访这位传说中的奇才。

春日里,阳光和煦,微风轻拂,徐庶踏上了前往诸葛亮居所的路。他穿过繁华的街市,越过潺潺的小溪,终于来到了一片宁静的竹林旁。诸葛亮的居所便隐匿在这片竹林之中,简朴而清幽。

徐庶轻轻推开柴门,只见一位青年正端坐于书房之中。书房内布置简洁,却充满了书香之气。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卷,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几卷兵书。青年手持一卷兵书,聚精会神地研读着,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那兵书或许是《孙子兵法》,或许是《六韬》,皆是古代兵家之经典。

徐庶仔细观察这位青年,只见他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质,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他的面容虽不算英俊非凡,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他、了解他。徐庶心中暗暗称奇,心想这位青年将来定有杰出的成就。

这时,诸葛亮抬起头,见到徐庶,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他起身相迎,礼貌而谦逊。两人寒暄几句后,便坐定下来,开始深入交谈。

徐庶发现,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数家珍。他谈起兵法、战略时,更是滔滔不绝,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实信手拈来,分析得头头是道。徐庶听得如痴如醉,心中越发觉得诸葛亮非比寻常。

两人一谈便是数个时辰,从天下大势谈到人生理想,从兵法战略谈到治国理念。他们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徐庶不禁感叹:“吾尝闻天下有卧龙、凤雏之名,今见孔明之才智,方知卧龙之名非虚传也!”此语正合史料中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诸葛亮闻言,谦逊地笑道:“元直过誉了。吾虽不才,但愿以所学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充满了对彼此的敬佩和赏识。从此,徐庶与诸葛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挚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庶与诸葛亮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天下大事,分析时局变化。徐庶深知诸葛亮的才华不应被埋没,于是便在不久的未来,将他引荐给当时正在荆州招揽人才的刘备。在徐庶的引荐下,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的开端。 pRtxxPlWwa8QBvYA7U1bLu+AD9GtxwvDWrhg7UfkrSfQx1QCKk52WqqHuvzTh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