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隆中隐居,其实是在“憋大招”

在荆州襄阳的隆中,有一片静谧而幽雅的山林,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仿佛世外桃源。在这片山林之中,有一座简陋却雅致的茅庐,这便是诸葛亮隐居之地。世人皆传,诸葛亮是一位才智超群的天才少年,却因时局动荡而选择隐居于隆中,不问世事。然而,历史的真相却远非如此简单。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生活,其实是他精心策划的“蛰伏”,为未来的事业做着充分的准备。

我们扭转历史时空的视角,先来聊一聊诸葛亮一家为何从琅琊搬到荆州。

这要从诸葛亮的父亲去世开始说起。诸葛珪,字君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曾任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市长)。然而,关于他去世的具体时间和细节,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推断出,诸葛珪在诸葛亮年幼时便已离世。

父亲早逝,诸葛亮和他的弟弟妹妹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等史料记载,诸葛玄在袁术手下曾任豫章太守。然而,后来汉朝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豫章太守职务。面对这样的变故,诸葛玄为了家族的安全,决定带着诸葛亮及其弟、妹逃离袁术的势力范围,寻找一个相对安定的地方定居。最终,他们决定前往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提到:“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由此看来,诸葛亮一家之所以会前往荆州,是因为诸葛玄与刘表有老交情。

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统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定,吸引了许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士人和百姓。诸葛玄看中了荆州的安定和富饶,加之有老友的帮助,便决定在此定居。他选择了襄阳附近的隆中作为家族的栖息地,这里山林茂密,环境幽静,既远离战乱的纷扰,又便于隐居修学。

于是,经过一番辗转,诸葛玄带着一大家子终于在荆州的襄阳安顿下来,生活又开始恢复正常和安宁。但是,他们哪里想得到,不久又有一场大变故无情降临——当家人诸葛玄竟然不幸去世了!

诸葛玄的死亡原因,在史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记载。这两种记载各有其历史背景和细节描述。

第一种记载是说诸葛玄在投靠刘表后不久,便因病去世。这表明诸葛玄的死因是自然疾病,而非他杀或意外。

第二种记载见于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中引用了《献帝春秋》的内容。据《献帝春秋》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刘表推荐诸葛玄继任豫章太守,治所在南昌。然而,汉朝听闻周术过世后,任命朱皓代替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朱皓为了夺取太守之位,向扬州刺史刘繇求兵攻打诸葛玄。诸葛玄无奈退守西城,但最终在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并将其首级送给了刘繇。

这两种记载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种记载较为简单,直接指出诸葛玄是因病去世,没有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战乱。而第二种记载则充满了戏剧性,诸葛玄因政治斗争和战乱而被迫逃亡,最终死于乱民之手。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由于时代、立场、信息来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多种版本。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很难断定哪一种记载更为准确。不过,从《三国志》作为正史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第一种记载可能更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我们重新将目光聚焦于诸葛亮。叔父离世,让年仅十六七岁的诸葛亮肩负起家庭的重担。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深思熟虑,为全家的生计谋划出路。

经过一番冷静的思量,诸葛亮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却意义重大的决定:举家迁至附近的乡村,亲执犁铧,耕种田地,以自给自足,开启自力更生的新生活。这一决定,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被概括为简练的四个字——“躬耕陇亩”。

谈及隆中这片土地,《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说,诸葛亮当时的家位于南阳郡邓县境内,襄阳城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之地。

对于这段自己主动选择的田园生活,诸葛亮在日后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曾坦诚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两句,透露出他当初最坏的打算。在隆中务农的日子里,他已做好两手准备:若能在此等候到心仪的辅佐对象,便出山施展才华,共图大业;倘若等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绝不将就,宁愿在这如诗如画的隆中山林中,且耕且读,了此一生。

然而,诸葛亮岂是池中之物?他怎可能真的安于一生躬耕陇亩的命运?在这段平静的农耕岁月里,年轻的诸葛亮正默默积蓄力量,酝酿着自己的惊世“大招”。

具体说来,他的“大招”至少涵盖了四个方面。

其一,躬耕南阳,关注民生。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十分关注当地的民生问题。他深知,民为国之本,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因此,他常常走出草庐,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疾苦。

虽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未详细记录隆中时期诸葛亮对农业与民生问题的研究,但我们从其后来作为蜀汉丞相时推行的政策(如屯田制等),可以推断出他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耕技艺的了解。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再从诸葛亮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能够制定出这样的政策,与其隆中时期的农耕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其二,结交英豪,广纳天下贤才。

在隆中隐居的日子里,诸葛亮得以结识众多志同道合的英雄豪杰。他们或为当地名士,或为游历四方的饱学之士,或为胸怀壮志的青年才俊。诸葛亮与他们把酒言欢,纵论天下大事,彼此引为知己。通过这些英豪的引荐与交往,诸葛亮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人脉网络,更结交了大批才华横溢的精英。这些英才日后多成为其麾下的得力干将,为他的霸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以下我挑选几位对诸葛亮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来简要叙述。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徐庶。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徐庶原本为寒门子弟,但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兵法。诸葛亮与徐庶相见恨晚,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天下大事和兵法策略。后来,徐庶在刘备投奔刘表之际,向其推荐了诸葛亮,这也为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

此外,前文提到的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也是这一时期对诸葛亮影响深远的人物。庞德公是荆州地区的知名人士,也是诸葛亮的老师。他对诸葛亮的才华大加赞赏,并将其誉为“卧龙”。而司马徽则是当时的隐士高人,他精通兵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友谊。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曾向司马徽学习《申》《韩》之书,并深受其影响。与这些名士的交往,不仅提升了诸葛亮的知名度,也为他后来出山辅佐刘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诸葛亮的个人知名度逐渐提高,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些才华横溢的人才。如马谡、向宠等,都是诸葛亮在隆中时期结识并后来吸纳到自己的幕府中的。这些人才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治理蜀汉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马谡虽然在街亭之战中犯了错误,但他在之前曾向诸葛亮提出过“攻心计”等策略,显示了其过人的智慧;而向宠则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留守后方,其忠诚和能力都得到了诸葛亮的肯定。后来,这些人物都在诸葛亮的推荐或提拔下,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官员或将领。

其三,修身养性,静待时机。

除了上述的准备,诸葛亮还十分注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他深知,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需要有智慧和勇气,还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因此,他在隆中的隐居日子里,经常静坐冥想,修炼自己的心性。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段描述展现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内心的抱负和自信。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古代贤人,但当时的人们并不都认同他的自我评价。

然而,诸葛亮并不急于表露自己的才华,而是静待时机的到来。因为他深知,乱世之中,锋芒毕露往往会引来麻烦。基于这种沉稳、内敛的性格,他在后来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力。

其四,精心筹谋,候得明君。

虽然深居田园,但诸葛亮一直都在暗中筹划着自己未来的道路。他明白在这纷乱的时局中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与敏锐才能捕捉住那些机遇。

当刘备三顾茅庐前来拜访时,诸葛亮便倾囊相授,将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悉数奉献给了这位未来的君王。他为刘备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抗曹操的“隆中对”策略。这一策略不仅助力刘备日后成就了一番霸业,更成为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战略佳话。

经过一番蛰伏与筹谋,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生活终于迎来了转机。他的智慧与谋略,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与升华。英雄的背后亦有一段佳话传颂。在隆中的岁月里,诸葛亮不仅积累了智慧与力量,更结识了他一生的伴侣——黄月英。她为诸葛亮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温情与色彩。未来,他们将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共同见证历史的变迁。 fAjX1ccTDuXM/lhuJuslLB7vVMYL/yE86K6DtOWUmTpjg71+Y1au65hf6sz0b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