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神童,书本里的“掘金者”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学术之风却如一泓清泉,流淌在荆州大地。荆州学派在刘表的庇护下,汇聚了四方英才,他们摒弃繁文缛节,追求简约实用,儒道交融,为学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诸葛亮身处其中,自然深受熏陶。他的读书方法,既是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时代风气的产物。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录了一段极富深意的历史: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意思是说,在建安初年,诸葛亮于荆州与颍川的石广元、徐元直及汝南的孟公威等志同道合之士共同游学。他们三人致力于深入钻研,务求将所学之书精通熟透。然而,诸葛亮却独树一帜,即聚焦于书中的核心要义与宏大主题。每当晨昏交替,闲暇之余,诸葛亮常抱膝长啸,显露出超然物外的风姿。他曾对三位学友预言:“你们将来步入仕途,定能官至州刺史、郡守之位。”当被问及自身未来时,诸葛亮却只是含笑不语。

这段史料透露出诸葛亮年轻时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从而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彼时,诸葛亮正值青春年少,他与同龄好友,一起探寻知识之道。众人皆沉迷于书本之海,力求精通熟练,唯独诸葛亮独树一帜,他秉持“观其大略”之读书法,意在深悟书中之精髓,而非字句之纠结,此法不仅高效,且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石。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深知自己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去当一名儒生,而是想辅佐理想的领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实干家”。因此,他所需要的知识是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明确指导,是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等。与徐庶等人相比,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跳出书本束缚,从更高角度审视和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找到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诸葛亮的儒道兼容思想,在政治与人生哲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誓言效忠刘备,彰显儒家忠君之本色。他在《诫子书》中又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达出道家的淡泊情怀。这不仅彰显了他胸怀天下的壮志,也反映了他深受荆州学派熏陶的求学经历。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格局,使他在乱世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诸葛亮的学术与人生历程,不仅为后世学子提供了读书与治学的宝贵借鉴,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JnFrKWjQmFYgC8TsMMurjj9yYztp8dbPpQ6eVA5dOeUsOcQIO15F84E9T4E6VT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