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金融巨骗麦道夫》:如何避免让你的亲朋好友踩进“陷阱”?

1

在美国,我们都知道有一位投资大师,他的名字叫巴菲特。而此刻,我要介绍另一位“大师”给你认识。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在华尔街,他可是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金融大鳄。甚至在当时,很多投资人以拥有他的账户为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伯纳德·麦道夫。

麦道夫是谁?他可是前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在他的带领下,纳斯达克成为全美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我们所熟知的苹果、思科、Google都在纳斯达克上市。至今,不少中国的创业家们,也以在纳斯达克敲钟为荣。这里边就有麦道夫的功劳。

另外,麦道夫的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独立证券交易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华尔街推动证券交易自动化,将股票交易从电话转移到电脑上进行。

所以,说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开创者,一点也不为过。麦道夫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存在,更是当时无数人的偶像。

可就是这样一个足以让他在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一夜之间,人设崩塌,从金融传奇变成了诈骗大师。在2009年,71岁的麦道夫正式被联邦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0年!

原来,这样一起长达20年,高达650亿美元的财富骗局,因为金融海啸的原因,浮出了水面。这个惊天骗局背后的操盘手,正是我们前面介绍的金融大鳄,麦道夫。

所以,本章我们要讲的,就是《金融巨骗麦道夫》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麦道夫和他650亿美元惊天骗局背后的故事。

故事梗概

伯纳德·麦道夫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

1960年,22岁的伯纳德·麦道夫带着高中和大学期间打工赚的5000美元,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那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证券交易者。开始时,公司的名字就叫作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也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证券交易公司BMIS。

聪明的麦道夫早年的工作都是合法并且创新的,起初麦道夫通过买卖非上市公司股票,或是在非纽交所上市的场外股票,崭露头角,发家致富。一开始是接“粉红单”,一种需要手工填写买卖价格的交易单据,麦道夫从中赚取买方和卖方的价格差。后来随着科技进步,他用上了电话、电报、最后是电脑。1975年,麦道夫向计算机化的辛辛那提股票交易所投资25万美元,开创了第一例纯电子的股票交易活动。

后来麦道夫也发现并抓住了和股票大佬们做生意的机会,成了前百分之一的美国证券公司。1989年麦道夫操纵的股票交易量超过纽交所交易总量的五成,《金融世界周刊》将他评价为“华尔街薪水最高的人之一”。在那个大多数交易员还需要通过电话谈判处理订单的时代,麦道夫的公司95%的订单已经是通过电脑自动化处理和完成的,只有超过3000股的大宗订单才会电话再确认一次。

1990年,麦道夫成为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到了2001年,麦道夫的公司拥有超过3亿美元的资本,成为纳斯达克三大做市商之一,还是纽交所第三大买卖配对撮合企业,在美国证券公司中名列前百。

如果只看麦道夫在证券交易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这个人几乎拥有最超前的眼光和超高智慧的大脑。再加上麦道夫成为耶什华大学辛姆斯商学院董事会主席,还频频出席各类慈善活动,成立麦道夫家族慈善基金会。而生活中为人低调和蔼,大家亲切地叫他伯尼,麦道夫几乎拥有了一个最完美的形象。

这个时候的麦道夫,在大家的眼中是一个超级投资者,一个稳打稳扎的人,一个让人百分之百放心的人。他有着可靠的名声和让人放心的资本、信誉以及在复杂金融世界里的权利和地位。但也因为有这样完美的形象,没有人可以拒绝和这位金融传奇合作。也正是这种完美形象,为那些最终的受害者们营造出一种“盲目信任”,同样也成了他骗局中最必要的因素。所以,直到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东窗事发,大家才发现这位传奇更是金融巨骗。

2008年美国爆发的房地产次贷危机,麦道夫面临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12月10日,麦道夫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坦露,其实自己的投资业务根本就不存在,只是炮制了一个“庞氏骗局”,本应该在账户上的500亿美元,现在一无所有。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在第二天告发他。

《纽约时报》的记者戴安·亨里克斯在麦道夫监禁后,采访并写下了《欺诈圣手》这本书,后面也被HBO翻拍成了电影。书中记录了事发之后麦道夫一家人不同面向的经历,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都参与其中。

麦道夫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千古罪人、社会唾弃的骗子。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辱骂他,向他宣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最后,他死于癌症。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地说:

“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2

一开始我读这本小说,以为跟《骗局之王》里的庞兹一样,可以详细了解麦道夫是如何借用一个金融逻辑和三寸不烂之舌,一步一步利用人性的弱点,套路他的投资人。

而在这本书中,似乎并没有看到这一点,甚至根本连一个完整的投资逻辑都没有。

多年来,麦道夫对外宣称的投资记录非常成功,每个月1%,一年12%的收益率。持续的,看似合理的高回报,是麦道夫欺诈持续多年的重要因素。

他从来不说明他的投资方法,也不解释他是如何利用投资者的资金获得回报。不论市场好坏,他每年都可以支付10%以上的投资回报利润。他曾经有一次说:“这是通过恰当的投资策略产生的,我不能详细予以解释。”有时候他就干脆以“内幕消息”作为回答。

大概,稍微懂点金融常识的人,就会质疑不可能存在这样长期稳定高回报的产品。可在受害者名单中,我们不乏可以看到瑞士银行、汇丰银行这样的专业金融机构。甚至在我们国家也不乏麦道夫骗局的受害者,比如曾经号称打工皇帝的唐骏,他通过金融机构也投资了麦道夫的基金,最后前前后后亏了200多万美元。

难道他们没有金融常识吗?难道他们没有自己的风险控制部门吗?一定有,可为什么还是成为了麦道夫的客户?哦,因为对面可是受人尊敬的麦道夫啊!

他这么有钱,一生追求完美无瑕!即便是高收益,也一定有他特殊的方法!更讽刺的是,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里面根本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

在华尔街有一句俗话,叫:“给猪抹上口红吧。”这是指建立一种积极、顾问式的推销模式来推广投资产品,以便把更多的顾客吸引进来。然而麦道夫却从来没有这样大肆炒作过。如果有潜力的投资人想要加入,麦道夫会让他先排队等待,所以一旦成为这个独一无二的俱乐部的会员,都会觉得十分自豪。这就像发行一个新电影——翘首期待的时间越长,想要进电影院的人就越多,根本无所谓这部电影是否好看。

结果我们发现,麦道夫原来是一部糟糕透顶的电影。

另外,不知道麦道夫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利用了这种组织建立的信任和亲和力。当时有个棕榈滩俱乐部,它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高端的犹太人俱乐部,只有300名会员。要申请加入其中,会费就要30万美元,不仅要足够富有,还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士,每年的慈善捐款记录要求不少于30万美元。

麦道夫在里面低调而神秘,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麦道夫的投资人,反倒成了这个组织里最有荣誉感的一张名片。麦道夫让人觉得加入即是双赢的感觉,既投资了产品,还获得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招确实非常有效,当时棕榈滩俱乐部就是这样掀起了投资麦道夫基金的热潮。此外,麦道夫的金融触角,通过基金、基金经理和支持者,不知不觉地伸向了其他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聚敛了大量财富到自己的掌控之下。

不得不提的是,麦道夫给犹太人组织和犹太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他在整个犹太人社区里的影响极大。他对犹太人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道夫的丑闻让许多人产生疑问,那就是麦道夫的犹太身份意味着什么?他似乎毫无愧疚地将文化和信仰折磨得遍体鳞伤,虽然他的丑闻比起纳粹大屠杀影响要小得多,但二者多少有些相仿。丑闻带来了“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疑问,使得一些犹太人开始以一种公开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以及他们的特殊文化。因为麦道夫,犹太文化都备受质疑,这恐怕连麦道夫自己也没想到。

贪婪的原罪

话说回来,不论麦道夫如何悉心设计神秘的投资策略,如何构建完美人设,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贪婪!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即便是这样的情形下,依然有人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大空头》电影中就有相关情景。

因为麦道夫说,不论市场是上涨还是下跌,他都能稳赚不赔,除非市场既不上涨,也不下跌。麦道夫给他的投资策略取了一个很专业的名称,叫“价差执行转换套利投资策略”。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70亿资金漏洞。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自己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华尔街精英,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便随便试探了几句,在麦道夫的一再婉拒下,最后,这个男人愿意拿出4亿美元投入基金。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在庞兹的“庞氏骗局”里,通过国际回邮代金券,庞兹募集和骗取了3万多人,平均每个人数百美元,合计1500万美元。而麦道夫骗取了4800名亿万富豪和专业的投资机构,合计650亿美元。

但他们却又如此相同,在贪婪和盲目的欲望面前,不论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什么样的资产规模,他们都选择性地遗忘已知的常识,选择性忽略容易觉察的风险,选择性相信,自己不是这场“击鼓传花”游戏,最后一个接棒的人而已。

3

讨论人性

金融海啸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让一些人现了原形,又让另一些人身上光环不减。显然,如果不是这场危机揭了华尔街的老底,麦道夫的雪球也许还会一路滚下去。

2008年是神奇的一年,一边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亏损31.78%,一边是麦道夫不论风雨,持续上涨的基金。而到了2009年,巴菲特还在,麦道夫却成为世纪巨骗进了监狱。2014年,巴菲特的基金净值回到了金融海啸之前,并达到了历史新高,麦道夫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癌症身亡。

不知道在狱中的麦道夫,知道了这一切,是否会悔恨当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麦道夫走上了行骗这条道路?

在小说中有一段让我十分震撼的对话,麦道夫这样向记者说道:“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我相信这是人性中非常大的一个弱点,因为我们本能是希望取悦别人,希望别人认可自己,而不希望别人看到一双双失望的眼睛。

据说,大约在事发前的12年,麦道夫的基金在最初经营的5个月就已经开始亏损了,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一种告诉投资者亏损的情况,勇敢去面对投资人;另一种是借新还旧,让投资人感觉自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他选择了后者,并从此不再做一笔真实的交易。

麦道夫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我不是故意的,起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我不承认。”为了继续保持让大家满意的形象,他决定继续骗下去。

庞氏骗局中,查尔斯庞兹也有过内心的纠结,而一旦面临关键选择,他们却都选择魔鬼的这一边,从此万劫不复。

回头来看,麦道夫骗局能够长期保持下来,核心因素就两个。第一个是麦道夫异常的谨慎,第二个就是人们的盲从盲信。麦道夫每个月都给客户寄月结单,这个单子是从一台老式不能联网的电脑上打印出来的,然后再装信封寄走。麦道夫和他的几个同事一块来做,这些数据根本就是伪造的。也有人会来质疑你的收益这么高,其他人都做不到,你怎么做到的。就像之前介绍那样,麦道夫曾经有一次开玩笑说,内幕交易。这四个字简直就是无解,根本无法证实。虽然大家一直存有疑问,但面对纳斯达克主席的身份都选择先把质疑放下来。

另外,麦道夫的谨慎还体现在一个地方。他选择了一家只有三个人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他的基金做审计,这三人根本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做详细的审计,最后出的审计报告可想而知,这也为麦道夫能够持续进行骗局提供了一层保护。多年以来,不乏有人质疑,而且是坚持要求了解麦道夫基金运营的真相。其中有一位投资经理,很早就通过数学模型推演出麦道夫说的收益根本不可能达到。他先是发表论文,后来还在专业的财经杂志上发表文章,在著名的《巴伦周刊》上就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别问别说”。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后来,这个哥们就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找了当时执法部门的负责人,来讲为什么他觉得麦道夫基金是有问题的,甚至可能就是庞氏骗局。但很遗憾,这个负责人听完,看了他的数学模型之后,没看懂,所以这个事又搁下来了。再后来,911发生之后,这位投资经理又带着材料来到了美国证监会,说我要举报。再后面,在一系列力量的推动下,监管部门才开始对麦道夫基金进行调查,但很遗憾,调查结果是说有违规的情况,但不是一个骗局。一直到麦道夫出事之后,大家重新来看那个模型才发现,麦道夫为什么就是一个庞氏骗局。

4

经济学观点

所以,麦道夫的故事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当我们在选择一个金融服务,面对基金经理、资产管理人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通过掩盖和粉饰太平,让你看到持续增长的业绩,而是对方是否有足够好的投资管理能力,以及透明、公开和坦诚一切的职业心态。

当我们选择把我们的钱交给别人管理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自己的非关键因素偏好。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经济学视角的思考。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曾给他的学生出过一道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选伴侣或选总统,哪一个你会更介意表里如一呢?选错了的话,哪一个你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呢?

想一想,你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伴侣,伴侣是每天陪着你的,所以那些不重要的标准你会放到一边去,你会看重实际,你会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你的伴侣,是不是值得跟他一直相处下去,生活下去。

而选总统呢?他离你太远了,你只会挑选一些无关紧要的特征,作为你选择的标准。这些特征,有时候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根本不重要。有一位很出名的女企业家,她曾经在网络上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我虽然是女性,但没有成为希拉里的粉丝,虽然很多报道都说她如何智力超人,毅力也超人,但我看她的表情,很少有温暖人心的微笑,或真诚感人的眼神,我要是美国人就不会投她一票,还是奥巴马谦虚的笑容更感动人。”

你看她讲得多好,但是你要想,这是在选总统,而不是选明星。一个影响国家未来至少4年的重要决策人,你神圣的一票就建立在这么一点点捕风捉影的感受上面,你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轻率?

其实也不算,因为代价为零,选哪个不重要。

那么当我们选择基金经理或者资产管理人的时候,你是否也会一不小心,因为自己的偏好,而相信了一个颜值高、演讲好、讨好你,但不那么靠谱的人;或者,因为偏好,而拒绝了一个有实力、负责任、真诚透明,但不那么讨好你的人呢?

这就要看你是否把你跟财富的关系,当作你跟伴侣的关系一样重要了。

总结一下,《金融巨骗麦道夫》这本书内容非常朴实,并不惊心动魄,就跟麦道夫本人冷静的性格一样。但仔细品来,却有非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从那些受害者的身上,我觉得大多数亏损都源自盲目与无知。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都强调不熟不做的理念。

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过:“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我从来不在我不懂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的金钱。”罗杰斯警告说:“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

将资金交给麦道夫管理的人,不管是一些缺乏投资能力的富人,还是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日本野村证券等国际知名业内机构,都犯了没有充分了解就贸然投资的根本错误。

负责麦道夫十多亿美元资金审计的只是一个不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合伙人、秘书、会计师各一人。麦道夫基金的托管人是他控制的另一家公司。麦道夫管理的资金,近20年来每个月都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约1%的收益,这些都是根本违反投资常识的。

根据麦道夫的投资报告,他进行的期权交易量超过了整个市场成交量。投资者甚至不能问麦道夫任何关于投资的问题。这些都足以使人怀疑麦道夫投资的真相。

2007年一项对大型投资者展开的调查发现:1/4的投资者在不研究该基金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就签支票投钱,将近1/3的人不总是对基金经理的背景加以调查,6%的被调查者在把钱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读一读基金的招股书。

此外,国内不少人买进所谓将赴美国上市的公司“原始股”和参与民间非法集资受骗,这些案例也都是因为盲目和无知造成的。

其次,不要迷信任何投资权威。

投资领域的真理很少,原因很简单。人性固有的贪婪、恐惧等弱点阻碍了人们正常思考和决策。因此,即使是全世界的投资领域,权威也是屈指可数的,并且他们成功的原理其实并不神秘。

普通投资者不可幻想权威能创造投资奇迹。著名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前美联储官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电脑高手等明星加盟,似乎它理所应当获得成功,但事实上它恰恰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除了巴菲特、索罗斯等少数人,世界绝大多数富翁都是做实业、办公司致富的。世界各国的金融高官、大学教授靠投资赚大钱的,也是寥寥无几。

5

最后,我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能记住三点:

一、庞氏骗局无处不在,实际上自庞兹以后,在100余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庞氏骗局”开始改头换面大量进入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地区曾经出现一种“老鼠会”,就是“庞氏骗局”的翻版。而更令人熟知的“庞氏骗局”改进版,就是各种各样的传销。一些在中国发生的非法集资案,大多也都是“庞氏骗局”的再现。某些突然暴富的中国商业奇迹,其发财手段也是“庞氏骗局”的再现。2007年蚁力神事件,也是类似的骗局,利用新加入的购买设备和蚂蚁种的钱来支付之前的投资者。其他如万里大造林,事实上也是这一“古老”骗局的更新版。事后来看,所有的庞氏骗局,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金字塔就会瞬间垮塌。所以,如果你觉得不对劲,请一定相信自己的常识,不要选择性忽视,被带到设局者精心设计的圈套中去。投资决策之前,多想一下,产品要素是否符合常识。不要选择性地遗忘已知的常识,选择性忽略已经觉察的风险,心存侥幸,谁都没法保证自己不是这场“击鼓传花”游戏最后一个接棒的人。这最后一棒可不是花,而是雷。

二、专业主义。选择好的基金经理和管理人,一定要回到三个专业标准上:一,是否有实力;二,是否负责任;三,是否真诚、透明。事实上,成功的投资大师都具有敬业、勤俭、诚实的美德。彼得·林奇退休后,凭他出色的业绩和名望,完全可以成立一只封闭基金,每年坐享数百万美元的管理费,但他认为不能尽责地去做而放弃。

巴菲特管理的基金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可是他的管理费几十年不增加,以最低成本运作基金。巴菲特只有一套房产,几十年不变,并且没有任何游艇、私人飞机和名车,他将400多亿美元的大部分财产捐给了慈善基金。

李嘉诚成为很多公司的主席后,收到这些公司不菲的薪金,但他长期只要5000港元一年,其余全部打入长江实业账户,归全体股东共有。

而麦道夫解释为何在市况不好,大多数人不能赚钱而他能赚钱时,号称是内部消息,居然把不诚实和不公平竞争当成自己的优势。投资者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资金管理者的品行、投资能力上,而尽量忽视资金管理人的社会地位、推介会的豪华程度等因素,而这正是麦道夫用来吸引投资者的东西。

所以,在选择基金经理和管理人的时候,不能像选择一个偶像和明星一样,凭自己感性的偏好。而要像选择伴侣一样,最终回到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够长期相处和生活下去的上面来。不论是伴侣还是基金经理,都要选择一个能够长期值得托付的人。

三、勇敢。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定义。勇敢是指心存恐惧但依然前行。纵观所有庞氏骗局,都是在面临关键选择的当口,他们退缩、怯懦了,无法面对自己失败亏损的残酷现实。而巴菲特,依然可以勇敢地面对他的4万名投资人,说对不起,我们也亏损了。可,当时那一丝的勇敢会给你带来无穷的自由和机会。然而,如果你选择了退缩和怯懦,从此以后,就要不断地用一个又一个新的谎言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最后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让我们去选择和拥抱勇敢的人,来成为我们的伴侣或者是基金经理。 LPlKdhcJSFXppIU/22ndvPemIHdj02BWa/9JFm5VAYhxFH3wEkbj7fFGXvlB4I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