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发财靠康波”,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反正最近一年它挺流行的。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周期之道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发财的机会也是轮回交替中,据说2019年将出现60年来最好的发财机会。这不年初一开始,股票就大涨。不管这种说法准不准确,但周期这个事情十有八九的确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只不过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周期。比如房地产就有自己的周期,实际上李嘉诚就是抓准了香港房地产周期的变化,一举成了香港首富。
确实,经济周期非常重要,大到可以决定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繁荣与衰退,小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巨富和赤贫。那么,到底怎么来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周期?如何根据这些周期的变化来决定投资理财,甚至因此实现财务自由?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叫拉斯·特维德,曾担任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长达11年。他还写过一本书,也很有名,叫《金融心理学》。
为解开经济周期的奥秘,拉斯·特维德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从苏格兰赌徒兼金融天才约翰·劳,一直到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回溯300年来对经济周期理论和现象的解密,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股票经纪人李嘉图、投资银行家桑顿、志得意满的熊彼特、美国“最恶交易员”古尔德等人,探索各派经济理论与模型,从而帮我们揭开经济循环的真相。读完这本书,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许都可以预测经济波动,了解形势不等人的道理,从而有可能以更长期更全面的角度来对自己的投资进行管理,也可以避掉一些看似偶然发生的风险。
本书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经济周期,历史、理论和投资现实。尤其是投资现实这一块,他分别从房地产、收藏、贵金属、商品期货、债券股票基金、外汇的角度描绘了它们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我们作为投资人,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关注的经济周期主要是五类:信贷周期,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房地产周期以及资产价格周期。其实严格来讲,资产价格周期寄生于前四种周期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搞清楚前面四种经济周期,在此基础上,就能判断出资产价格的周期了。
在这里,我主要从三个部分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会讲一下信贷、库存和产能这三个周期。第二部分会重点讲一下经济周期之母,也可能是大家切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房地产周期。大家要知道,咱们中国人现在最大的居民财富,可都是在房地产上。
那我们就先从信贷周期说起。这几年经济金融学者常常爱谈论美元信贷周期,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市场,而美联储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管理机构,美联储的加息减息对全球的利率水平都有较大影响。
我们知道,股票的估值与利率有关,债券的定价与利率有关,商品的价格也与利率有关。而在外汇市场,不同的货币汇率与国家之间的利率高低有关。也就是说,一切的金融产品定价都离不开利率,而全球的利率水平深受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影响。全球很多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要么就是紧盯美元,要么是有管理的浮动。
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如果美联储加息了,那么我国央行会怎样操作呢?如果想要保住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就必须随美联储加息。如果不加息,美联储升息,美元的收益率就比人民币更高,那么资本就会流出中国,结果就是人民币贬值。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收紧货币,同时也能让人民币不贬值呢?答案就是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但是,大规模的资本管制肯定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利,因此,美联储紧缩货币,中国整体上通常也只能相应地紧缩货币,只不过幅度和速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中国如此,全世界绝大多数经济体也是如此。李嘉诚先生就是明白了这一原理,从而洞悉了香港的信贷周期,然后就是逐浪而行,把握住了香港的信贷周期,进而把握住了房地产的短周期,成了超级富豪。
华尔街有一句话非常时髦,不要与美联储为敌。这句话指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任何交易,无论你是做投资还是投机,都要注重信贷周期。这个道理讲透了,你就会觉得非常简单,同样在中国,也不能与央行为敌。1998年之后,我国货币化进度加速,房地产开始商品化和货币化、土地开始货币化,这使得整个经济受到信贷周期的影响程度加深了、广度扩大,从那时候开始,如果你不注重银行的货币政策动向,就会失去许多赚大钱的机会。
2001年加入WTO之后,2005年汇改之前,中国在经常项目下累积大量盈余。为了稳定汇率,不让人民币升值,央行做了大量的对冲,也就是发行人民币买入美元,这使得出口部门产生了大量外汇盈余,大部分转换成了人民币存款。当存款越来越多的时候,持有者就需要资产多样化,这个时候对其他资产包括股票的需求就大增。进出口的大量盈余,使得国内流动性异常宽松,2005年年中,以股票为代表的众多资产,开始走出大牛市。普洱茶当时为什么会暴涨,其实也与信贷周期有关。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周期就是存货周期。关于存货周期,作者提到了麻省理工著名的斯隆管理学院做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持续做了超过四年时间,其中有48场游戏,192个参与者都是商业主管和该院的MBA学生。这个游戏模仿了啤酒生产链,分为四个部门,啤酒厂、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每个参与者只负责其中一个部门。对于这些履历光鲜的参与者而言,所谓的存货管理不过是小菜一碟。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链上游的啤酒厂出现越来越大的库存,积压游戏持续到20周到25周的时候,每周消费量增长了九倍,可啤酒厂的佳酿,却已经达到了极限。这意味着产业链下端的消费量的微小波动,会使得上游啤酒厂的库存出现大幅的波动。
实验结果表明,啤酒厂的库存变化远远大于零售的库存变化。这虽然只是一个行业的库存变化特征,却可以说明整个经济的库存变化特征,那就是整个经济中的库存变化是远大于需求端变化的,库存成了经济中极其不稳定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宏观的库存周期。
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是中国这几年的经济热门词汇,也表明了库存周期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商品期货在2016年有一次精彩的表现,不少期货投机者在其中赚取了暴利,从2000万到10亿的神话并不缺乏,这其中就涉及到去库存和去产能。其中咱们建筑上用量非常大的螺纹钢,就经历了大规模的去产能和去库存,走出了一次气势如虹的大牛市。除了本身的库存和产能周期因素之外,信贷周期上放水,房地产暴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近两年的例子,说明不懂库存周期是做不好投资的。库存周期持续时间在三年到四年左右,是学术界定义的经济周期当中最短的一种,它经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演绎出大宗商品市场的各种精彩大戏,例如2015年到2016年,厄尔尼诺登场,央行信贷业绩长宽松,白糖库存从最高点开始往下走,产量也从三年高点开始下降,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就了白糖期货市场的大牛市。
好了,讲完了存货周期,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周期,也就是产能周期。
一个产能周期的时间大概比库存周期要长2、3倍,大约七年到十年的样子。它是由一个叫朱格拉的经济学家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为朱格拉周期。所谓的产能周期,主要内容是指设备投资和就业雇佣的周期性调整。
一般产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家过度乐观,导致产能扩张以及随后的产能过剩;第二个阶段,由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供求格局恶化,引发通缩。在漫长通缩过程中,中小企业退出,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一个供给出清的过程;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尾声,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剩者为王,企业利润改善,开始修复资产负债表,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力量。目前咱们中国的钢铁行业,恰好处在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中型规模的钢厂,最近踌躇满志,说一年的利润比过去两三年的利润都要高;到第四个阶段,随着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和资产负债表修复,我们终会看到新的产能扩张,一开始带动需求,后期增加供给,然后循环往复下去。
说到产能周期,2018年券商的经济学家曾为了它吵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位首席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一轮设备投资周期,中国新的经济腾飞就要开始了,而其他知名经济学家却认为经济体的负债率不低,房地产泡沫还未消停,怎么可能就进入新一轮的产能周期呢?大家争吵得越激烈,说明这个问题越重要,产能周期其实对股票投资者非常重要。
千禧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日本的首富、软银创始人孙正义遭受重创,我国的一些互联网巨头也濒临破产,但有少数人还是坚守,最终守得云开见日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最终的赢家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地顺应了产能周期。
现在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有这么一个说法,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和网购,这些是不是新一轮产能周期出现的征兆呢?如果是,那么你如何才能不错失这一轮暴富机会?这就需要扎实地研究朱格拉周期。正所谓庖丁解牛、顺势而为、无往不利,股票投资者,特别是偏重成长股的投资者,需要抓住十倍甚至百倍大牛股,就一定要去研究产能周期。福布斯上的富豪们,因自己的产业兴衰沉浮,君不见十年前的煤老板现在都销声匿迹了,这也是产能周期的规律。
相比起信贷、库存、产能,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显然大家更感兴趣房地产周期。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房地产周期有何秘密?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32年芝加哥的房地产审计师办公室。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有大量的失业人员,因此能在这家机构谋一份相对安稳的差事应该是让人满意的。这里的员工每天工作任务并不重,主要负责对这个城市的所有房地产交易做好准确地记录。另外他们还要做一些图书馆性质的工作,因为人们会到这里查阅房地产交易的文件,而每一次最多可以查阅5份。
在办公室的职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注意到一位先生经常来这里查阅文件。这个人看起来很体面,他在这里查阅的文件越来越多,实际上,他要研究清楚这里的每一份房地产交易文件。这位先生就是霍默·霍伊特。
当时,这位好奇的绅士已经37岁,他来到这里,便一头扎进了房地产交易的文件当中。这个人非常聪明,23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法学学位,现在是芝加哥的一名房地产经纪人与顾问。他不满足自己在这个市场上仅仅是一个参与者,而想要成为一名领头的专家。于是,霍默·霍伊特决定对房地产价值的周期性波动问题做一次真正全面的研究,这将成为世界首次,而且他的这项研究还可以成为申请经济学博士的基础,要是再能找到出版商的话,他一定可以出版一本书。
研究按照计划完成了,霍伊特1933年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就在这一年出版了他的专著。霍伊特撰写的这本《百年来芝加哥地区的土地价值》对芝加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详尽描述,从他所说的“1830年仅有几十个木棚屋的小村落”开始,一直发展到1933年广为拓展的城市。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对过去103年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纯粹地描述。之后,他才提出问题的核心:设法探寻土地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他的研究都有哪些发现呢?
1.似乎确实存在所谓的“房地产周期”现象;
2.这些周期非常缓慢;
3.周期是缓慢的,但振幅很大,并在反转向下的时候会变得很可怕;
4.房地产周期不一定与其他商品与股票的周期相互重合——投资人看起来好像经常在这3个市场之间轮番出入;
5.房地产行业回报最高的是萧条期间的购买行为。
可能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谁会赚到这么大笔的钱呢?这通常不是房地产产业的专业人士。我有个朋友,他曾经在美国买了20套房,居然只有两套是赚钱的,其他的都不赚钱。因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像咱们中国前十多年,买房的没有不赚钱的。但是,我认识另外一位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也很成功,是华人百人会的成员。他却说他买的房子都是赚钱的,因为他的买房策略就是看好一套房,有耐心地等。甚至有一套房,他整整等了7年,然后在周期最低点的时候买下这套房,你说能不赚钱吗。
霍默·霍伊特的书出版后,马上就成了经济学文献中的经典。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一年,他便加入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并且在1944-194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土地经济学访问教授。他还与阿瑟·韦默合作撰写了《房地产原理》一书,在1939年出版。后来,他重新投身房地产市场,并且发了财。1979年,他把自己在佛罗里达的一处价值不菲的房产捐赠给了一家机构,这家机构现在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叫作霍默·霍伊特研究所。由于他经常到房地产审计师办公室借阅房地产交易的记录文件,后来还和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
近十多年来,房地产也是神州大地上最热门的话题,田间地头、庙堂之上、市井之徒都在热议房地产。有房的人因为房价上涨而手舞足蹈,无房的人因为房价上涨而捶胸顿足。我曾经想把上海张江的一套房子出手,我在卖房的时候,发觉有三个人抢购我的房子,甚至我就坐在车上没有下车,其中一个人就说加价10万,当时那套房总共也就一百多万。我当时发觉这个情形不对,再这样下去可能要出事,于是当机立断我就卖给了其中一个人,现在看来肯定是卖早了。
有经济学家说,中国的房地产跟1973年日本的情况类似,也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跟1991年日本的情况类似。这些论断都在网络上赚足了眼球。
房地产在我国还算是新事物,中国从1998年开始才正式启动市场经济下的房地产行业。它与信贷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按揭、抵押等信贷手段影响着房地产,房地产再影响金融市场,而房地产上游的原材料和工程机械行业、下游的装修和家电行业也深受房地产的影响,像我自己最早就参与投资的书香门第木地板企业,在中国应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但是这一两年也受到房地产整个行业下调的影响,压力激增。一国经济的盛衰周期都记在了房地产身上,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在房地产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201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房地产而引起的,此后的欧债危机也与房地产脱不了关系。房地产周期至关重要,以至于作者称之为周期之母。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研究经济周期,那么必然要研究房地产。
霍伊特功几乎看完了每一份房地产交易文件,最终做出一项极有信服力和前瞻性的结论。普通人讨论房地产,无非是价格涨跌,说中了未必代表真的预测准了,大部分人都是运气,因为中国这18年整体上是在一个房地产的牛市。
霍伊特先生给任何想在房地产上做出准确预测的人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系统地研究数据、严密的推理,而不是情绪高涨下的唾沫横飞,那是网红的手法,而非专业者所为。
美国的次贷危机因为房地产而引发,绝大部分人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在这场危机中,赚钱最多的人是约翰保尔森,一个私募基金经理。金融是一个特别容易出青年才俊的行业,但保尔森却不然。他40岁才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50岁了做得还很一般。2004年他还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因为他觉得美国房价涨得太快了。但房价仍然在上涨,他已经买不回来之前的房子了,只能租房子住。他人生的转折直到他大学同学Paolo Pellegrini的出现。
保尔森的这个大学同学,混得比他还惨,离了两次婚,被解雇两次,后来找到保尔森,恳求保尔森为他提供一份工作。虽然薪水很低,但那个同学仍然非常感激保尔森,夜以继日地在办公桌的小格挡里为保尔森工作。Pellegrini做了大量的研究,2005年的一天,他给保尔森讲了做空美国楼市的想法。保尔森非常认同,便开始为做空募资。保尔森还通过索罗斯的外甥,找到了索罗斯募集一笔钱。最后据说保尔森的基金在做空美国房贷债券中赚了120亿美元。
保尔森的成功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抓住了美国房地产的大周期,准确来讲,就是他像霍伊特一样大量地研究了数据,然后严密推理,确认了房地产周期中的大机会。
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是怎么来的呢?里面有很多因素,并不能用贪婪两个字就盖棺定论。这个大问题要从克林顿时期说起,民主党人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提出来帮助那些中下层选民解决住房问题,那如何搞定这个问题呢?华尔街的精英们利用了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会,长期的风险不用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们来承担,而短期的丰厚收益却进了他们的腰包,然后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设可以将垃圾的劣质房贷变成金融市场上争相追逐的炙热产品。所以说,当我们做金融创新的时候,真的要回溯到你的初心,因为创新超越了界线,创新过度一定会成为庞氏骗局。
房地产的兴衰造就了众多的传奇和悲剧,但是房地产周期其实也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其中长周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周期,也就是霍伊特提出的18年周期;所谓的短周期则与信贷周期关系密切,信贷放松则房地产短期走强,信贷收紧则房地产短期走弱。
房地产周期并不仅仅受到信贷周期的影响,像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土地政策、人口结构以及房地产自身的开发流程都会影响它。
房地产的复苏往往会先于整个经济,新开工房屋总是被投资者们作为一个经济领先指标,美国的新屋开工率对外汇市场影响很大,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对有色金属期货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其实都是房地产作为经济周期之母作了现实的注解。
了解完这些重要的经济周期,到底有什么用呢?当然非常有用,尤其是你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如何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如何选择好的,周期的低谷来入手,这些都离不开经济周期,所以作者给这本书起名叫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其中有三点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首先,所有的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滞涨和衰退。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的特征是低通胀+高增长,繁荣阶段的特征是高通胀+高增长,滞涨阶段的特征是高通胀+低增长,而衰退阶段的特征则是低通胀+低增长。
作者研究了历史数据,对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中的资产表现做了分析,这才是真正的干货。用钱挣钱看似轻松,但却是最需要专业知识。如果说得高大上一点,用钱挣钱,那就是资产配置。
所以第二点,我们来看一看特维德是如何利用经济周期进行资产配置的。
在复苏阶段,最值得配置的资产是股票和商品,还有房地产。
到了繁荣阶段,最值得配置的资产是房地产和商品,还有艺术品。
在滞涨阶段,最值得配置的资产是商品,特别是原油这样的大宗商品期货。
在衰退阶段,最值得配置的资产则是债券,当然你可以在衰退的后期配置一些股票,前提是你得有现金,所以这个时期现金为王。
这些是特维德给出的一般规律。考虑到经济周期分为好几种,相互之间有叠加,特别是信贷周期,会叠加在所有经济周期上。
你可以在库存周期中看到信贷的影响,信贷周期与库存周期也有叠加,库存周期是金融交易者最喜欢去研究琢磨的周期,因为3到4年的时间不是太长,不会让心急如焚的交易者们对大机会望眼欲穿。模仿索罗斯和杰西·利弗莫尔的大趋势交易者们,在分析经济周期时一般都是以库存周期为主,因此这里面有大机会,而且不用等得太久。信贷宽松时,通胀上升,价格水平是普遍上升的,使得增加存货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就是积极补库存阶段。信贷紧缩时,通胀下降,价格水平普遍下跌,使得存货成了累赘,因为需要减值入账,这就是积极去库存阶段。
你也可以在产能周期中看到信贷的影响,比如,克林顿上台后,美联储货币逐渐宽松,信贷高涨,高科技行业的产能大为增加,这就是信贷对产能周期产生影响的一个实例。
当然,你也会看到信贷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就我们中国过去10年的经验,每当央行降息的时候,房价往往会迎来一轮明显的上涨,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本书中,特维德也不断强调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柱作用,是“周期之母”。其实,只要仔细看他的论述,你都会发现房地产周期不管如何炫耀夺目,它都逃脱不了信贷周期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将信贷周期称之为“周期之父”。利用信贷周期与房地产周期叠加,其实就是李嘉诚、索罗斯、保尔森等人的致富秘诀!信贷周期宽松的情况下,所有资产易涨难跌,这就是所谓的鸡犬升天,不赚白不赚。
最后,我再想再说说我个人对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的理解,经济周期是不是真的逃不开呢?
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宏观来看,经济周期并非是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追溯到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也不过三四百年的时间。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周期是否还会一直存在呢,这个说不清。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周期存在的社会阶段,着眼于现在,了解并试图利用经济周期为我们创造财富,才是更为实际的做法。
从微观来看,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经济周期。上面我们谈到的保尔森,不仅不需要逃开,而且利用了次贷危机大发其财。经济周期虽然是人类集体行为的产物,但集体行为不代表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众而已。就像大多数人都会亏损的投机市场一样,总有少数人能够从中持续不断地获利。大家如果需要了解这一点,不妨去看看《大空头》这部电影。在我们以诺的财富学堂,我们专门请了复旦大学著名的教授和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分析这部电影,从中可以一窥经济周期和投资之间的关系,非常精彩。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春节之后很养眼的股市,股市的牛熊循环几乎就是经济周期最显眼的一个例子。实际上,股市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指标之一。很多关注经济学的人,都是从股票投资的需要,开始接触经济学。虽然经济学对股票投资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但会使我们对这样一个市场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知道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就不会期望着牛市一直持续,也不用担心市场从此就一熊不振。现在的A股,无论如何肯定不在高位,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什么时候会进入到哪一个周期阶段,这个现在还没有完全确定。
我们知道了经济发展平均速度,就不会梦想一年将你的投资本金翻上10倍,其实能有个20%的收益就相当不错了。你看实体经济、中国的A股,平均收益也就6%。当然,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对于小概率事件应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总不能把偶尔砸在自己脑袋上的馅饼当成一日三餐。
最后,我不得不说,探索经济周期的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与投资来说,意义非凡,就像作者书中说的那样:“我看到如此多的老练商人,因为不懂经济衰退而变得身无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