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幽默不是天生的,内向的人如何练就幽默感

我经常收到很多用户的留言,问我:我特别内向,有时候我都不敢开口,怕冷场,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活中内向的人确实很多,可是内向不代表你不幽默。别看那些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其实他们很多在生活中都挺内向的,例如美国脱口秀演员马克·诺曼德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段子:

我是个内向的人,内向的人非常不善于交际。举个例子,我们最怕的一件事是:我因为工作需要去采访一个人,好不容易熬到结束了,我说,很高兴认识你,今天就到这里吧?我要赶地铁回去了。

他说:啊,好啊,你坐几号线?

我心想:啊,不会吧……这……不会吧……天呐……

我:呃,6号线……

他:太好了,我也是6号线!一起走吧。

我心想:我去……还要跟他继续聊下去!我想死了。

所以,当我发现第一章标题是“内向的人如何用幽默进行社交”时,我是倒吸一口冷气的,忍不住问我自己:内向的人为什么要用幽默进行社交?这究竟是谁想的课题?仔细一想,好吧,是我自己想的。

因为我遇到过很多内向的人,他们虽然不热衷社交,但他们也渴望有顺畅的社交活动,而且他们很希望拥有幽默的沟通方法。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内向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维基百科对于“内向者”的解释是:内向者他们一般都安静低调,他们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他们在独自进行的活动中才感到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编程、看电影、听音乐、玩电脑等等。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发现,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活动,而本书全程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幽默来加强社交。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又对本书感兴趣,我猜你可能是下面三种人之一:

第一种,你并不想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只是想了解一些幽默的方法,但并不想把这些方法用于社交;

第二种,你并不想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但是,你想在自己仅有的那一点点社交活动中变得稍微幽默一点;

第三种,你想让自己的性格变得不那么内向,而且你认为幽默是一个很好地改善方法。

第一种人,其实就是纯粹地想学点知识,那么你看完这本书就可以继续享受你的内向人生了。第二和第三种人,我建议你们不但认真读一读本书,而且要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练就一定的幽默感。多经历一些挫败之后,你就会发现,还是安静地做一个内向的人更好玩。

至于外向的人,你们也可以读读这本书,就当是猎奇好了。

内向的人通常都喜欢阅读。所以,内向者要练就幽默感,要先练好“内功”,第一步可以去看书。

看什么书呢?其实现在关于幽默方法的书真不多,你在购书网站用“幽默”或者“脱口秀”这些关键词搜索,结果倒是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没有教你真正实用的方法。唯一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只有一本,《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这是我脱口秀生涯的启蒙教材,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吐槽大会》的首席编剧程璐和梁海源一起翻译的。

这本书关于笑话创作的方法非常棒,看了这本书,就算你不想成为喜剧写手或脱口秀演员,你也能明白笑话是如何运作的,从此你就具备了判断好段子和烂段子的能力,这样的“内功”,是每一个对幽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具备的。

内向者想要变得幽默,第二步可以去观看优秀的喜剧节目。

国外优秀的喜剧节目很多,你可以上哔哩哔哩这个网站,用“脱口秀”或者“单口喜剧”这两个关键词搜索一下,出来的几乎都是国外的精品脱口秀节目或者单口喜剧视频。

国内优秀的喜剧节目就少一点,大家可以有选择地看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奇葩说》《小强来了》等形态比较新颖的喜剧节目,别的就不太推荐了。

内向者想要变得幽默,要练的第三个内功,就是观看现场脱口秀演出。

目前北上广深、西安、成都等城市,每周都有脱口秀演出,去面对面地看看脱口秀演员如何展现幽默功力,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有勇气自己上台讲,还可以报名参加这些俱乐部的开放麦活动,这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练习活动。

要了解你们城市有没有脱口秀俱乐部,很简单,只要上微博或微信搜一搜“脱口秀”或者“单口喜剧”这两个关键字,就能看到你们当地有没有这样的俱乐部。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具备看现场脱口秀的条件,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内功可以练,那就是好好读完这本书。我们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列出了所有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教你在工作中,怎么跟老板、下属、客户沟通;在生活中,怎么缓解婆媳矛盾,怎么面对爹妈的催婚,还有怎么跟异性交流,等等。只要你认真阅读学习,一定能让自己的幽默内功得到提升。

说完内功,我们来说说具体的沟通技巧。内向者在沟通中的一个表现是话比较少,这其实是你们的优势,因为你在开口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怎样把话说得有趣。

第一个技巧,不要主动发起交谈。

在沟通中主动发起交谈,甚至主导整个交谈,这是很多交际花交际草都难以驾驭的事情,内向的人千万不要随便去啃这块硬骨头。我有一个内向的学员跟我说过一个他的故事:

我那天刚走进电梯,没想到女神抱着一只吉娃娃犬也进来了,电梯里就我们两个人,加一条狗,千载难逢啊!我当时好想跟她说点什么,但就是想不到该说什么好。还好女神跟她的吉娃娃聊了起来,不停说:“宝宝乖,宝宝乖,妈妈带你下去逛街啊。”这下我终于找到话题了,马上跟她搭讪起来:“这是你的宝宝啊?你俩长得可真像啊!”

内向的人都很少主动跟人说话,一主动往往就会搞砸。如果你真的跟你的女神一起进了电梯的话,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有事说事,实在想不到事,那就微微一笑,点点头。如果女神主动跟你说话了,你顺着接话就好了。你自己千万别主动找话!千万别主动找话!千万别主动找话!

有人会问:那如果两个内向的人狭路相逢,都不主动发起交谈,怎么办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内向的人都知道——当两个内向的人相逢,他们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那就是互相看不见对方……这种情况就不要奢求他们。

可能还有人会问:我很内向,但某些场合一定需要我主动发起交谈,那怎么办?那就要看什么场合了,我们后文里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交谈场景,都适合主动发起交谈,只要你学会了,都可以运用得上。

内向者要掌握的第二个技巧,不要去挑衅那个“讨厌的”外向者。

话太多的外向者其实是挺讨人厌的,但社交场合的谈话,往往都是由这些话多的人主导的。然而,言多必失,外向者的话里面往往隐藏着很多逻辑漏洞,在一旁默默观察的内向者,很容易能发现这些漏洞,如果当场指出来,会马上起到一种“打脸”的效果,从而引发巨大的笑声。但是,请一定要谨慎!

在语言的攻击性方面,内向者很难比得上外向者。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每次吵架都没发挥好”这个关键词,只需要0.5秒,能得到差不多五百万个结果,你点开这些结果,会发现发帖的往往都是那些内向的人,他们通常都是争吵里面的失败者。例如这一条,很多人点赞:“每次都是跟人吵完架复盘的时候才能想到精妙的反驳,越复盘越生气……下一次吵架又遇到相同的场景,赶紧把上次想到的反驳用上了,结果又被人一句话怼懵逼了。还是复盘的时候才想到反驳,再次生气……”

外向的人就算他的逻辑思考能力不如内向的你,但是他在语言上的技巧,很容易把你逼向手足无措的境地。一个外向的同事在公司里吐槽说:“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然后你忍不住接一句:“数据显示,男司机的车祸数量是女司机的三倍。”“那为什么我看到的车祸新闻都是女司机的多?”“那是因为你总盯着女司机看。”

这个吐槽一定会引来周围的笑声,同事可能也很尴尬,但他随便就能找到别的一个点来攻击你:“哟,王经理,升职了连嘴巴也变利索了?看来以前话那么少,只是不想跟我们这些低级别员工说话呢……”

这时候,你肯定很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开口,你再也不想展现幽默的能力,而是想找个地洞赶紧逃离了。

内向者要掌握的第三个技巧,用幽默来给别人锦上添花。

前面说过,内向者最好是做交谈里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展现幽默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已经有其他人展现幽默的时候,找时机来一个锦上添花式的幽默。这个跟吐槽别人是不一样的,吐槽别人的本质是“不,你错了,事情其实是我说的这样的……”,锦上添花式的幽默,它的意思顺着别人的笑点去添加笑点,通常都是这样接话的:“你说得对,我这里有一个跟你很像的例子……”

比如,在聊天的时候,有人说了一个关于微信撤回的糗事,说他在群里误发了一张有颜色的表情包,但是过了2分钟才发现,已经无法撤回,只好拼命说话刷屏,把那张表情包顶上去。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这个糗事大家都有共鸣。假如你在旁边想到了类似的例子,你可以等大家笑得差不多了,清一下嗓子说:

“我也试过这样的事,不过我比你幸运,我当时不到2分钟就发现了,赶紧点撤回,没想到错点成了删除,后来我只好退群了。”

这句话引发的笑声一定比刚才那位发言者大,但他不会对你产生什么敌意,毕竟你在故事里变成了跟他一样惨的难兄难弟,而你在大家心目中也会多了一份幽默的记忆。

还有一个锦上添花的好时机,当那些侃侃而谈的外向者突然冷场的时候,你及时接一句幽默的下茬,不但可以拯救那个外向者,还能给你树立一个幽默的形象,一举两得。但这样做也有风险,因为接下茬很容易变成对那个冷场者的吐槽,从而被他当成挑衅,引来反击,就像上面说的那个例子一样。所以,一定要谨慎。

总之,我想强调的是,内向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性格,你不一定需要去改变。但如果你自己想改变,不管是想变得幽默外向,还是想在保持内向的同时展现幽默,不妨尝试一下我前面说的这些方法。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先修炼好幽默的“内功”。修炼的方法包括看书、看喜剧节目、看现场脱口秀演出等。

第二,施展幽默的功夫。施展的时候有三个技巧。

1)不要主动发起交谈;

2)不要去挑衅外向的人;

3)用幽默来给别人锦上添花。 sKpPRfT+DauBw4PfjEOxzxlNd31BuSvvMNo3c8XeEePJhwtvHfPUZC2PqY6MbX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