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人是高理性的吗?
基思·斯坦诺维奇教授在《超越智商》
中说,智商和理性是两码事,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目标,拥有高智商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
门萨俱乐部是全球知名的高智商人士俱乐部,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美国门萨俱乐部官网信息,美国门萨俱乐部接受大约200种不同的标准化智力测试成绩,其中最低的合格分数是130分。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一次学校的智商测试中也才得了125分。
美国门萨俱乐部的月刊曾经公开表示:智商105分以下的人都不必入会,反正也听不懂他们聊天的梗。
在《思维的精进:聪明人如何避开智力陷阱》一书中,大卫·罗布森提出,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所有能力。基思·斯坦诺维奇发现,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微弱。他引用了加拿大门萨俱乐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俱乐部成员中有44%的人相信占星学,51%的人相信“生理节律论”(circadian rhythm),56%的人相信外星人曾造访过地球。占星学大家并不陌生;生理节律论,即相信人的身体、情感和智力都按照一定规律循环,只要找到规律,就能预测某人在某日会有什么状态。占星学和生理节律论都不具有可证伪性,自然算不上科学。高智商的门萨会员竟相信这些,确实有点让人意外。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还发现,智商高的人可能会喝更多的酒,更喜欢抽烟或使用非法药物。还有研究发现,智商高的人更易陷入“财务绝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后果。此外,信奉超自然的行为在高智商人群中出奇的普遍。
谈星座,与理性之人感性沟通
人天生就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所以才给沟通以诉诸感性的空间。
比如见面谈星座,是很有意思的开启话题的方式。其实无数科学研究文章都表明,星座学说的预测和实际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但星座学说运用了一系列心理学效应,能让人们产生强大的信服感,如巴纳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认知证实偏差等。
了解这些心理学效应,对沟通或许会有些帮助。
巴纳姆效应以“马戏之王”菲尼亚司·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命名,指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一些笼统、一般性的性格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而空洞,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为他的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次免费的人格测验。他给39名学生每人发放了一张表格,询问他们的爱好、愿望和理想,以及关注的问题。一周之后,他给每个学生单独发放了一份写有其姓名的个性化评估报告,声称这是基于他们填写的表格信息生成的。实际上,每个学生拿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都包括以下十三条陈述。
1)你非常需要其他人的喜欢和欣赏。
2)你倾向于批评自己。
3)你有大量尚未开发的、可转化成自身优势的能力。
4)你虽然有一些性格上的小缺点,但通常能够弥补它们。
5)你的性调节给你带来了一些问题。
6)你通常对外表现得自律且自控,但内心往往感到担忧并缺乏安全感。
7)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和事情。
8)你更喜欢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不满于受到限制。
9)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会接受缺乏充分论据的他人陈述。
10)你认为对他人过分坦诚是不明智的。
11)你有时外向、和善、善于交际,有时又内向、谨慎、趋于保守。
12)你的一些愿望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13)你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安全。
在满分为5分的评分制下,对于自己拿到的报告的准确度,学生们给出的平均评分为4.26分。评分提交后,福勒告诉学生,他们拿到的报告完全一致,内容是他从某报摊占星术书中摘录下来的。
再说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以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名字命名,通常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认识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现象,即人只要真心期望和认可,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我们被贴上怎样的标签,获得怎样的期待,就会更加倾向于往那个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伊迪丝·雅各布森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一批学生参加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交给教师一份学生名单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又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他们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他们惊奇地发现,凡是被列入名单的学生,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较好的品行评语。
罗森塔尔认为,可能是研究者的“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作用,影响了他们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评价。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不凡时,孩子们也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爱和期望,变得更外向、更自信、求知欲更强,从而在各方面都有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了解了这两个心理学效应后,你会发现,对星座特质的描述也是比较模糊且具有普遍性的,比如:你细心大方,外表柔和,内在充满激情,做事一丝不苟,需要时时的鼓励——处女座。你自信、骄傲,是真诚的情感表达者,有时过于冲动,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狮子座。你踏实靠谱、思维缜密,但缺乏自信、容易伤感;你看似坚强,其实内心软弱——金牛座。你热情坦率、慷慨真诚,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愿意步他人之后尘,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热情洋溢——白羊座。其实这些特质在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这种描述只是让你捕捉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然后惊呼:果然准确!
当你相信星座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向那个星座的特质发展,如果你是狮子座,你会让自己看起来自信霸气;如果你是处女座,你会为自己的细致挑剔找到借口。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星座,主要是因为,人既有了解自己的愿望,又缺乏了解自己的手段,而星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套似是而非的模板。每个星座的性格都是非常典型的闭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
认知偏差与证实偏差
埃隆·马斯克2021年曾在推特上分享过一张图片,内容是50个认知偏差,配文是“年轻人越早知道这些偏差越好”。
什么是认知偏差?是人们在认知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容易依赖过往的经验路径,进入思维误区,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这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越早意识到这些认知偏差的存在,并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去修正偏差,那么我们在思考问题、做决定时,就会更加理性,更容易做出正确判断。
这50个认知偏差中常见的有:
错误归因
我们经常根据个性或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来帮自己开脱。如:莉莉上课迟到,肯定是因为她懒惰,我自己迟到,是因为早上太忙乱。
自私偏见
我们的失败总是有原因的,而成功全靠自己。如:得奖是因为自己工作努力,而不是靠别人的帮助和运气。但工作出差错,只是因为自己睡眠不足而已。
组内偏爱
我们偏爱同一个圈子的圈内人,而不是圈外人。如:某人跟你是老乡或同学,有共同的经历,所以你喜欢他多过另一个人。
防御性归因
一件事故中,目击者如果与受害者经历相似,就会更少责怪受害者,转而去攻击加害者,反之亦然。如:小明开车等绿灯时在车里玩手机被追尾,目击者小亮开车也会玩手机,所以他对撞了小明的车的人大吼大叫。
衰落主义
我们倾向于将过去浪漫化,并消极地看待未来,认为社会或机构总体上正在衰退。如:在我们那时候,孩子更懂得尊重!
琐碎法则(又名自行车棚效应)
我们会对琐碎的问题给予不成比例的重视,而往往回避面对更复杂的问题。如:一个地方政府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讨论修建自行车道和自行车棚的问题,却没有想办法帮助无家可归的人。
认知偏差一般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调整。CBT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疗法。
再讲讲证实偏差。证实偏差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彼得·沃森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指一旦人们确立了某一种信念或观念,那么在往后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证实偏差普遍存在于生活中,选择性地收集信息就是一个例子。例如,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只关注支持素食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建议平衡饮食、增加蛋白摄入量的文章。在星座运势分析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记住那些符合自己情况的预测,而忽略不准确的预测。在投资领域,看多的人会倾向于寻找预计股价上涨的乐观新闻;看空的人则倾向于寻找预计股价下跌的悲观信息。有时证实偏差也会导致刻板印象强化,如地域黑、某某地方的人都是“自来熟”等。
这些案例展示了证实偏差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决策,导致选择性地接收、解释信息和出现记忆偏差,进而强化已有的信念和偏见。
认知偏差与沟通切入点
许多品牌营销广告就是利用了一些心理学效应,从而让人产生强大的信服感。营销广告,可以按照“品效”进行划分:品牌广告——改变认知,效果广告——改变行为。很多广告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塑造一种品牌形象,让顾客在潜意识层面构建出和品牌的强大关联,来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巴纳姆效应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品牌营销广告,广告在通过各种文案打动用户的同时,也加强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前面提到的“星座特质”常应用于发挥巴纳姆效应的营销活动中。比如意大利的奢侈品购物电商LuisaViaRoma,其官网上就有一个时尚星座特辑,展示了为每个星座搭配的成衣、配饰等商品。其对应的营销文案是:“与摩羯座一起培养强大气场”“与射手座一起探索无限视野”“随天蝎座玩转神秘优雅的艺术”“与和谐的天秤座在平衡中寻找美感”“与处女座相约奔赴美丽、力量与完美”“与自带奢华光芒的狮子座一起诠释戏剧性穿搭”“巨蟹座的优雅与感性”“趣味色调诠释双子座的活力气息”“植根于金牛座的低调优雅”“白羊座:无所畏惧”“双鱼座:勇敢追梦”“水瓶座:打破边界”。
这些特点鲜明的描述看似针对每个星座量身定制,但实际上它们非常泛泛。“平衡”“低调”“优雅”“感性”这样的描述,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种模糊而通用的描述正是巴纳姆效应的体现,对喜欢研究星座的消费者来说,这些描述会让他们觉得品牌“很懂我”,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加购买欲望。
失控因子与人的失控
从感性再说到情绪,你会看到人有时是多么不靠谱。
美国神经科学家道格拉斯·费尔兹在《超越理智:神经科学揭示情绪为何失控》中说,人不仅易受心理影响,更易受情绪影响,最终面目全非:温文尔雅的教授抡起拳头,慈爱的老人害死自己的孙子,酒吧里的陌生人因一句口角惨遭刀刺……
费尔兹研究的结论是,在人的大脑中,有9个“蠢蠢欲动”的失控因子,一旦被启动后果不堪设想:
生命/身体(如果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就不再害怕失去什么);
侮辱(最为珍视的东西被踩在脚下);
家庭(父母会为了保护孩子而不顾一切);
环境(因自己的小环境被破坏而采取暴力反击);
配偶(男人为了争夺女人大打出手);
社会秩序(监禁、罚款等用强制性力量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手段);
资源(人们会采用暴力手段来防止被盗);
部落(尊重每个国家的边界才能和平往来);
限制(排长队时遇到有人插队或路上开车时遇到加塞,都有可能触发愤怒)。
人了解心理,却不一定能走出心理;了解情绪,却不一定能走出情绪。认知如果落入“隧道”,就走不出心理学上的“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能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很多时候,感性、情绪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范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是懒惰的,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是理性、精确的。
营销界最常见的手段就是感性vs理性,即时享乐vs延迟满足,并希望通过定位来赢得用户。前者的阵营有游戏、鞋服、化妆品、文旅……它们共同的营销策略是:想办法通过感性营销,让顾客更加愿意即时享乐。
像短视频、直播带货就容易把人拉入场景,感性下单。
后者的阵营包括健身、培训、书籍、金融产品、股票证券……它们共同的营销策略是:想办法通过营销,让顾客更加认可产品的价值,抑或倾向于延迟满足。
诉诸感性或理性的一方,都清楚该让顾客感性还是理性,各自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影响顾客,只有顾客自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