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农夫山泉遭遇舆论风波。从创始人钟睒睒儿子的国籍开始,紧接着,又将农夫山泉往日本因素上引,从红色瓶盖到东方树叶的产品介绍,舆论风波愈演愈烈,江苏两家7-Eleven门店甚至停售农夫山泉的产品,农夫山泉股价持续下跌。
最近几年,陷入此类事件的人和企业,名单越来越长,有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即我们该先确定是非,还是先确定立场。如果先确定是非,那么是非观就是看问题的基础,应该用是非来决定立场。如果先确定立场,那么立场观就是看问题的基础,应该用立场来决定是非。
理性的思维模式认为,“是非”是基础。也就是说,在选择立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对“是非”的判断。如果失去了这个基准,那么这个世界便没有了正确与错误。
感性的思维模式认为,应该由立场来决定是非,通过自己的角色定位来确定支持谁、反对谁。凡是敌人,必须反对;凡是自己人,必须支持。
这两种思维模式,前者是“帮理不帮亲”,后者则是“帮亲不帮理”。两者之间之所以无法互相说服,就是因为一方讲逻辑,一方讲情感。
理性地选择非理性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理性的非理性”,这个名词要表达的行为模式其实并不难理解。
“理性的非理性”指当事人理性地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尤其是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与其利益无关时。大家上网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喜欢在发表内容时,开头加一句“非利益相关,我就是单纯如何如何”,翻译一下就是,我没拿钱发帖啊,就想表达一下态度。因此当真的利益不相关时,人们评价一个事情不会从理性角度去考虑,更多会从这件事让我爽不爽去评价。这些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而且这种非理性是自知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大脑里面有一个开关,这个开关会根据情况启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质疑思维,开启这个开关不仅耗费精力,而且可能会带来痛苦。因此当这个开关的开启与关闭与我们自身利益不相关时,大脑就只会关注自身感受,理性地选择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布莱恩·卡普兰提到,民主体制下的选举很多时候也存在“理性的非理性”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选民,他投出的一票对最终结果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他坚持投出理性的一票,就要去了解各个候选人主张的各种政策,读文章、看评论……对任何人来说,这都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在这种自己做出选择的结果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跟着直觉或别人的意见走,而不会花精力分析政见。
网上的讨论往往都是这样,爽就完了,分什么是非。
没有反省心智容易做蠢事
上述现象很多时候也和人的心智模型有关。
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理性与反省心智》( Rationality and the Reflective Mind )等著作中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该模型的源头是“双进程理论”,进程1是凭借直觉快速加工的,进程2是由工作记忆介入慢速认知处理的。斯坦诺维奇将进程1称为自主心智,它包括我们的内隐知识和基本情绪;进程2则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每种心智的能力水平不同,综合起来人的表现就不同,有的智慧,有的普通,有的愚蠢。
三重心智模型作为一个思维模型,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心智如何运作,如何影响心智模式,最终如何影响决策和行动。
自主心智是我们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综合作用内化而习得的心智。例如,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成语,都反映了人的基因内置程序——条件反射,这是通过进化而获得的本能心智。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孟母三迁、潜移默化、近朱者赤等成语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点。个人通过后天的长期训练和努力,可以熟练掌握许多技能,进而将其内化到心智中。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一个领域专注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自主心智的特点是自主发生、反应迅速、无须思考、近于本能。
算法心智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个体通过抽象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后天学习的经验和技能影响较小,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主要涉及记忆力、运算速度、逻辑推理能力等,传统意义上的智商测验所考察的就是流体智力。流体智力与年龄密切相关。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感慨,高中三年是自己智力的巅峰,这还真不是玩笑,研究表明,一般人在18岁到20岁,流体智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展,不过25岁后,其发展速度日趋平缓。为了让晶体智力保持稳定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算法心智的效率是可以被量化评估的,算法不同,效率会有显著差异。
反省心智指的是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整体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即理性思维,表现为元认知、反思能力等。研究发现,理性(反省心智)与智力(算法心智)总体上看相关性微弱。传统的智商测试通常没有包含任何关于反省心智的测试内容。
因此,“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反省心智水平高,如果反省心智水平低,就容易做出蠢事。
理性障碍与认知吝啬
基思·斯坦诺维奇曾提出“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这一概念,所谓理性障碍,是指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商,但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讲道,人在遇到事情时,通常会启动系统1来处理直觉式的信息,无须占用工作记忆,而系统2通常用于有意识地处理信息,如决策、选择等,基于语言和规则,其运行需要耗费脑力。
理性的思维过程是:系统1先进行启发式加工,系统2随即压制系统1,转入系统2来思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系统2总是无法压制系统1,因为大脑很容易被属性替换、框架效应、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生动效应、锚定效应、易得性偏差、不作为偏误等常见套路控制,这就是认知吝啬的体现。
属性替换,是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简单来说,人就是容易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比如:小明让你搬起一块砖,或者从一堆卡片中选出带有桃心的一张,只要做到上述两件事中的任意一件,就给你100元作为报酬;小亮提出,只要你画出一个桃心,就给你100元。人往往会凭直觉拒绝小明,而接受小亮的提议,因为评估一件事比评估两件事更简单。尽管这个决定并不理性。
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事实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有两块牛排,一块标注有25%的肥肉,另一块标注有75%的瘦肉,人们往往会倾向于购买后者,因为人们喜欢瘦肉多过肥肉。实际上两块牛排肥肉和瘦肉的比例完全一样。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的表达导致不一样的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许多时候,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点出了沟通中的利己主义,这会干扰我们的沟通意图,在特定场合中尤其如此。文森特·赖安·拉吉罗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讲过一个例子:先问美国的研究参与者,某德国品牌汽车在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的数量是其他品牌家用汽车的8倍,美国该不该禁止销售该德国品牌汽车?再问他们,某美国品牌汽车在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的数量是其他品牌家用汽车的8倍,德国该不该禁止销售该美国品牌汽车?对于第一个问题,有73.7%的人认为该禁,对于第二个问题,这一数值则降到39.2%。很明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信息和我方的关系。
赵本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后文简称央视)春晚小品《卖拐》中问范伟:请听题,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范伟:长在我腰上不让我担心!赵本山:错!媳妇答。高秀敏:长在别人的脸上不让你担心。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容易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对别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我方立场信息加工,容易让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变得非理性。
生动效应指人易受鲜活个例吸引而忽略统计学数据。如果用两种不同的疾病描述方式,一种是“每万人死亡1286名”,另一种是“24.14%的致死率”,那么研究参与者会将前一种疾病的危险等级评定得更高。人们看到具体的死亡人数时,脑海中的画面更生动具体。
综上,因为大脑擅长进行“属性替换”而忽略真正的支配关系,因为过度自信和认知偏差而启动“我方立场加工”,屈从于框架效应,用情感替代理性评价,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认知吝啬总是得逞,我们对这种不占用意识资源的情况下提供的答案毫无察觉。
心智程序的缺陷与污化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曾苦心致力于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思考推理,以改变“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他提出,会导致不良决策的心智程序问题有两类: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缺陷指大脑无法加载出足够支持优质思考的心智程序,即缺乏必要的规则、知识和策略来辅助决策判断和解决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素养,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分不清楚;缺乏概率思维,非黑即白,无法准确地估计可能性分布。通常来说,心智程序缺陷源于缺乏教育或者经验。但也有很多高智商个体缺少关键心智程序,同时很多低智商个体也会使用心智程序做出理性反应。
污化心智程序指大脑所加载的心智程序本身质量有问题,即这些程序本身就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和思维的罪魁祸首。常见的污化心智程序包括:信仰超自然与迷信,过度依赖民间智慧与民间心理学,过度相信自己的反思能力等。
达特茅斯学院哲学教授罗伯特·福格林在《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一书中说:“我们人类是不理性的动物,特别之处在于,我们有能力去相信自己大脑构思出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罗伯特·诺奇克在《合理性的本质》一书中说:“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
行文至此,总结如下几点:
1)不理性是网上舆情的常态。
2)不理性有不理性的根源。
3)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标准叙事技巧来面对非理性。后面章节我会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