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发展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
(一)培养健全、良好的个性
不良的个性容易诱发心理疾病,而良好的个性对心理失调具有“免疫”能力。大学生培养健全、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人格境界,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心理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包括个体的认知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素质、性格品质等。大学生要维护与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注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
(2)通过多种途径正确认识自我,并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做到自信、自尊、自重和自豪。
(3)培养宽广的胸怀,保持乐观情绪,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4)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珍惜学习机会,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注意保持广泛的兴趣,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磨炼意志,迎难而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方面,要有勇敢面对逆境的心理准备,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期望。
虽然大学生的个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已基本定型,具有稳定性,但是个性又具有可塑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活动等,进一步培养健全、良好的个性。
心理故事
空船的启示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他正划着小船到另外一个村子里去,他想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到那个村子里。当时天气炎热,农夫划着小船苦不堪言,他很想在天黑之前到达那个村子。突然,农夫看到前方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向自己冲过来,眼看两只船就要迎面相碰了。农夫朝那只船吼叫,但是那只船并没有改变方向,仿佛是故意要撞农夫的船。
农夫大吼:“快点让开,白痴,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的船了。”可惜,对面的船的主人对农夫的吼叫充耳不闻,结果冲过来的船撞上了农夫的船。农夫愤怒地推开这只船,骂道:“你这个白痴,会不会驾驶船啊,这么宽的河道,你居然会撞到我的船。”
当农夫想找这只船的主人评理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竟然空无一人。原来让他对着大吼大叫的不过是一只挣脱绳索沿河漂流的空船。农夫一下子若有所悟。
资料来源:姚尧.心理学与心理调节术[M].6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为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提高身体素质,大学生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
(1)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
(2)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
(3)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
(4)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剧烈,患得患失、喜怒无常,易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大学生情感丰富而易冲动,更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
(1)认识和觉察情绪。由于我们经常压抑自己的感觉,或者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我们经常忽略自己的感受。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先要认识和觉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躲避或者推脱。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就要去正视它、接受它。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情绪、管理情绪,而不会被情绪左右。
(2)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控和安抚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个体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深呼吸、静坐冥想、运动、到郊外散心、听音乐等方式让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大哭一场、找人聊天、涂鸦、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情绪,改变心情。
(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活动来调节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自我心理调节是自我心理保健的核心,离开了自我调节,心理保健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我调节方法,对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大学生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法是指借助积极合理的言行,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比如,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我们可用“失败乃成功之母”来暗示和激励自己。
心理训练
积极的自我对话
消极的自我对话只会让心情更糟,无助于缓解负面情绪。检查一下你是如何与自己交谈的。如果过于消极,试着用更积极的心态重新组织语言。
(2)合理宣泄法。合理宣泄法是指采取不危害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痛苦或怨恨发泄出来,以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使心理恢复正常的方法。比如,在极度痛苦、悲伤时放声大哭、诉诸笔端、找亲朋好友“一吐为快”、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与体育运动等。
心理知识
写出来
2011年,美国心理学家让即将面临考试的学生写下他们对考试的想法和感受。结果显示,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有提高,尤其是那些最容易受考试压力影响的学生。写出来是释放焦虑的一个好方法。
资料来源:英国DK出版社.压力心理学[M].安林红,秦广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3)自我代偿法。自我代偿法是指当自己某一需要不能满足时,通过别的途径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另一种目标取代的方法。比如,长相不出众的同学,可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未能担任学生干部,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弥补遗憾,提高自尊和自信等。
(4)自我升华法。自我升华法是指将自己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将消极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比如,不少大学生把嫉妒升华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行为。
(5)幽默化解法。幽默化解法是指自己在遇到挫折或处于尴尬处境时,用机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行为来化解困境、消除误会,缓解紧张气氛,放松情绪,从而维持心理平衡的方法。比如,某校一女生上台演讲,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不慎绊倒在地,下面一阵哄笑,这位女生迅速站起来说:“谢谢大家的掌声,都把我倾倒了。”全场掌声骤起,演讲顺利进行。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心理问题,系统地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正确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有效调节与管理情绪,增强人际沟通,培养与塑造良好的个性等。
(二)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可分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学生可以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团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面对一群具有相同心理困惑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团体心理咨询在某些情况下效果非常好,因为对某些人来说,他们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例如,把具有相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可以获得一种支持性力量,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从而增强克服障碍的决心。同时,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开设热线电话,使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普及单一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网络化教育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没有强制性的这些特点使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心理压力问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普及并走向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在网上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举办网上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等。
(四)建立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网
1.心理健康的三级功能
现代的心理健康学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传统的心理健康“三级预防”“防治心理疾病”观念已经转变为现代的心理健康“三级功能”“增进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观念。
(1)心理健康的初级功能主要是防治心理疾病。当代大学生由于在校受教育时间长,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当面临的心理冲突较大、持续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初级功能是指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和治疗。
(2)心理健康的中级功能主要是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中级功能就是指导大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挫折承受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的高级功能主要是发展健康的个体和社会。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或不足,影响自己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高级功能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
2.心理预防的三级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必须形成全校师生人人关心心理健康的共识。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努力,逐步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网。
(1)班级保健网。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一个心理健康骨干,如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等。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可以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介绍、推荐有困扰的学生去寻求专业帮助。
(2)院级保健网。对院、系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帮助。如果遇到难题,他们应知道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3)校级保健网。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主,如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培训专业人员,以帮助那些有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心书推荐
《真实的幸福》
[美]马丁·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是每个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全书以一种通俗而又不失科学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幸福。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书中的建议来试试,相信幸福一定就在你的眼前!
素养提升
传统文化中促进心理和谐的主要策略
1.注重“天人合一”,重视发挥自然对心灵的安顿价值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强调人、社会和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同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人要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把自己的终极价值与天地联系起来,以充实心灵,进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2.强调道德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君子坦荡荡”,品德高尚的人内心坦荡。因此,人要注重内省修身,以建立起正确的心灵秩序,“尽己之心”“尽物之心”,自觉将个体自我与社会大我融通发展,使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和谐一致,在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中收获内心的和谐。
3.看重家庭对个体及社会的支撑作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由家庭到家族,再到社会和国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理念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家庭生活状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影响巨大。因此,优化家庭生态环境,挖掘家庭资源和心理支撑力量,或对整个家庭进行帮助和疏导,对于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超越物累,抱朴守真,过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
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提倡质朴、恬静的生活态度,主张自然无为、抱朴守真,强调超脱人世的一切束缚和限制,保持内心的平静,做求得与自然合一的“真人”。这就启迪人们超越物累,自觉从精神层面丰富自己,把自己从各种功名利禄中解放出来,正视和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以使自己向着道德完善、精神崇高的方向发展,求得精神的丰富和自由,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资料来源:陈发祥,潘莉,黄志斌.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
思考启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资料来源: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心理测试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和Robert等人于1985年编制,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常用量表。
请花一些时间想想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对你来说很重要。请如实、准确地回答下列问题,作答时请记住,这些是非常主观的问题,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选项来回答。
计分与评定:
量表由5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有7个判断等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用数字1~7表示。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资料来源:彭凯平,孙沛,倪士光.中国积极心理测评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知识导图
课后习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健康?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关系。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4.如何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彭凯平,孙沛,倪士光.中国积极心理测评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毕清波.“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
[3]贾楠,乔凯平.心理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