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开始追求健康。但是健康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逐步趋向全面和完善。
(一)健康的科学定义
健康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前总干事哈夫丹·马勒博士曾指出:“必须让每个人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处于虚弱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疾病,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并要求人们从这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健康。
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勇于承担责任;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抵抗能力强,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二)亚健康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疾病前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潜临床状态”“半健康”等。
从医学上来说,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缺乏、睡眠质量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症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无论如何其状态都应该归为一种心理的非健康状态,外在表现为:工作效率不高、情绪低落、反应迟缓、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以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总体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与适应,其生命充满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心理健康绝不仅限于没有心理疾病,它还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追求更高境界和最大发展趋向的能力;第二,心理健康不是一种永恒的完美状态,人的心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变化应该是适度的、适时的和良性的反应;第三,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心理知识
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适当且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心理健康的等级
根据国内外心理健康专家的研究,我们大致可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个等级。
(1)一般常态:表现为经常感到心情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表现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具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将会恶化,有成为精神病患者的风险。
(三)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一致性原则,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2)心理过程完整性和协调性原则,即人在心理活动中,认识、情感、意志这三项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3)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性原则,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外部环境没有重大的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由此可见,在具体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应该从环境适应能力、挫折耐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意识水平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标准。
无数科学事实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彼此依存的。不存在无生理活动的心理活动,也不存在无心理活动的生理活动,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因此,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
(一)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尤其是以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基础。身体不健康、患有疾病或有生理缺陷都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使人处于焦虑、低落、烦恼、抑郁之中,既影响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又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能够对身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心理上有问题,则可能诱发诸多身体疾病。人们所熟知的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系列心身疾病是心理健康影响生理健康的最好例证。所谓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是指心理及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相比,虽然某些症状相似,但发病原因是不同的。临床报告也指出,青年学生在应考期间,因精神负担过重,思想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加之身体极度疲劳,饮食规律常被打破,容易诱发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因此,长寿学者胡兰夫德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心理知识
有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不好时,体内MKT细胞的活性就会下降,因而就不能战胜体内病毒,容易形成疾病。研究者还发现,老年人在丧偶后的半年里,死亡率比同龄人高出5倍,这是因为悲观情绪影响了机体,进而破坏了免疫功能。情绪不好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激素,这些激素聚集起来,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张爽,李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由此可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是现代健康观念的根本,健全的心理依托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又有赖于健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