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一、人的心理活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第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第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第三,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的心理活动,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异常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因此无法保障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因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可能会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1.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患者的内省经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做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如果观察者都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那么对同一种行为,观察者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的看法则可能会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2.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以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断。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医学标准

在医学标准下,精神障碍是一种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诊断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精神障碍的人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能够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明显偏离公认的社会标准时,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人的社会适应性及其评价指标往往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因而这样的判断指标也不是绝对的。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在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产生了幻觉。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某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三、异常心理的成因

异常心理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因素

遗传学研究认为,人的身心健康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特别是体型、气质、脑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中的某些成分,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的某些类型等都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化学中毒、躯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二)心理因素

1.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当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造成许多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会使个体更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进而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使人陷于困惑和苦闷,甚至颓废和绝望之中;有时还会使矛盾加剧而个体无力自拔,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很多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就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心理冲突而影响到心理健康的。

2.挫折感

挫折感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一般来说,挫折感带来的压力若尚未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引导个体的认知发生创造性的改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动机、达到目标。然而,若挫折感过于强烈或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低,挫折超过了自身的耐受能力,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能正确应对时,可能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以致行为偏离正常,引发躯体及心理疾病。

3.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人格特征对于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同样的压力、打击等精神刺激发生在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身上时,他们的表现、程度、结果各不相同。培养和锻炼健全人格已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的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知识

爱笑的人更幸福吗

赫滕斯坦等人(Hertenstein et al.,2009)通过大学生每年的合影照片对大学生的微笑进行了编码。他们主要考察眼轮匝肌和颧大肌的运动情况,两者的配合可以使人们展现出微笑。眼轮匝肌环绕在眼睛周围,可以使脸颊上抬,并且它的运动是不自主的;颧大肌可以使嘴角上扬形成微笑。通过编码两个部分的运动幅度,可以得到个体微笑的强度。结果发现,通过照片得到的微笑强度越大,个体后期离婚的可能性越低;而微笑强度低的人,相对更可能离婚。

资料来源:盖笑松.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三)社会因素

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都与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社会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能增加人的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长此以往,人们容易患身体和心理疾病。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心理障碍的发病中共同起着决定性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许多心理障碍的起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某些心理障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对另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则可能起促发性作用。在分析这些因素的时候要全面思考,理性联系,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 1OJ3AwhSng8E7kLNq7qict4hWmtZpJ3M858KgzhQs5oIKVbe94D5Nlh1W7fu0W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