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活动活跃而复杂,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与挑战,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
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人际孤独
许多新生在入校之初都会产生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感觉。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都曾有过孤独感。暂时的独处能够使大学生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但是长期独处会影响心理健康。
2.自我中心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这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3.沟通不良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我行我素,基本不与别人沟通;有的大学生虽有良好的沟通愿望,但由于沟通方式不被他人接受而常常引起误解,影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调适
1.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交往
只有敞开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心态,敞开胸怀,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要多参加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和了解自己,增进人际关系。
心理训练
感恩拜访练习
请闭上眼睛,想出一个依然健在的人,他多年前的言行曾让你的人生变得美好。你从来没有好好感谢过他,但下个星期你就会去见他。你想到谁了吗?
你的任务是给这个人写一封感谢信,并亲自递送给他。这封信的内容要具体,大约有400字。在信中,你要明确地回顾他为你做过的事,以及这件事如何影响到你的人生。让他知道你的现状,并提到你是如何经常想到他的言行的。要写得动人心弦。
资料来源:王清,王平,徐爱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2.
2.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要学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真切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倾听。倾听意味着你对别人的关注、尊重与肯定,这极大地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心,有助于加深彼此的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要学会赞美别人。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当交往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发生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心理实践
倾听练习
活动目的:提高倾听中的敏锐性。
活动过程:
(1)以3~5人为一个团队进行练习,找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和一个安静的交流空间,大家围坐在一起。
(2)每次由其中一个人作为当事人,述说一件最近烦心的事情。事情可大可小,可视团队的熟悉度自主把握开放程度,但陈述过程应尽量真实、详细。
(3)当事人暂时退出围坐的圈,坐到一旁安静聆听。其他人依次分享自己刚才所听到的内容。
(4)对比一下自己和其他人的回答,看看每个人的答案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对错,但这些差异能提醒自己是否存在遗漏、曲解、选择性倾听或盲目倾听等情况,从而审视自己在哪一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
(5)待所有人都分享完毕后,再邀请当事人坐回圈子里,让他根据自身体验谈谈刚才哪些发言让他感觉到很舒服,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
资料来源:赖丹凤,赵新刚.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一)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有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新环境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出现了各种适应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许多学生长期生活在家乡,进入大学后,对异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语言环境和饮食既有一种新奇感,又有一种不适感。此外,进入大学后的宿舍集体生活也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冲击,使其产生一些不适。
2.学习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学生面对这种新变化感到迷茫,一时很难适应。
(二)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尽快熟悉环境,找到归属感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方式之一,就是主动去了解校园环境。陌生的环境让人感觉没有安全感,通过熟悉校园环境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制定明确的目标
缺乏目标会使人感到迷茫,无所事事。进入大学后,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目标过于高远,不能达到,让人看不到希望,就会使人失望和沮丧,同时还会耗费能量,很容易造成能量枯竭症,从而让人失去动力。
3.准确定位自我,调整心态
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后,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调整心态,尽快了解学校和专业,加强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
4.主动交往,学会利用资源
在大学校园里,要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结识新朋友,建立归属感。另外,要主动与老师、师兄、师姐、老乡交流,了解他们的适应过程和学习经验。在生活、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心理实践
我的心理保健卡
活动目的:培养心理保健意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活动过程:
(1)请填写下方的保健卡。
(2)小组分享与讨论,完善自己的保健卡。
资料来源:陈发祥,潘莉,黄志斌.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
(一)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进度的快慢、内容的繁简、成绩的高低都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
1.学业压力大
大学的某些课程看似容易,但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不努力等都容易造成成绩不理想甚至考试不及格,这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学习动力不足
有的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或不感兴趣,或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最初的选择,从而导致学习缺乏热情,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能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导致学习中存在拖延和懒惰。
(二)大学生常见学习问题的调适
1.明确学习目标
进入大学后,中学阶段考取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时应该给自己确立新的理想和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从而强化学习动机。设置的学习目标应该具体、可行,既能达到一定的难度,又有办法实现。
心理知识
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S(specific)是指目标最好是具体的,这有利于执行。
M(measurable)是指目标最好是可量化的,这样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更好地进行验证。
A(attainable)是指目标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避免设立过高的、实现不了的目标。
R(relevant)是指目标之间具有关联性。
T(time-based)是指目标的完成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资料来源:安莉娟,张丽娟,田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更有劲头,更有自觉性。大学的学习需要较高的探索性和更大的主动性,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对专业或学科的兴趣,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3.掌握科学的方法
大学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大学生必须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具有视觉型学习特点的大学生应当多记笔记,具有听觉型学习特点的大学生应当多次大声复述学习内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