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四年(704)冬,寒风凛冽,武则天卧病迎仙宫,身侧唯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侍奉。此二人恃宠而骄,不仅宫中专横,还插手朝政,势力如日中天。朝中文武大臣对此忧心忡忡,议论纷纷,生怕女皇一旦驾崩,二张祸乱朝纲。
宰相崔玄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上疏武则天,恳请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入宫侍疾,以防不测。他直言不讳道:“宫禁为重地,异姓人不宜久留,望陛下三思。”武则天看过奏疏,并未采纳崔玄暐的建议,只道:“卿之厚意,朕心领了。”
张易之、张昌宗见武则天病情日重,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势全赖武则天撑腰,一旦女皇驾崩,他们将失去一切。于是,他们开始暗中结交朝官,寻求自保之道。
此时,宰相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五人正秘密筹划一场政变。他们曾受名相狄仁杰临终托付,誓要倒武复唐。五人暗中联络,蓄势待发,只待时机成熟。
张柬之知道禁军无比重要,于是将亲信杨元琰调入京城,任羽林将军。杨元琰早有心匡复李唐,与张柬之不谋而合。随后,张柬之又任用桓彦范、敬晖等人为羽林将军,把握禁军大权。这一套行动下来,令张易之、张昌宗心中起疑。他们奏请武则天,让自己的亲信武攸宜担任右羽林大将军,以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们未曾料到,一场政变已经悄然酝酿。
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兵五百余人,悄然来到玄武门。他们派遣李多祚等人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此时,武则天正在迎仙宫休养,张易之、张昌宗闻讯而出,却被张柬之等人迅速斩首。
随后,众人簇拥着太子李显步入长生院,士兵与众臣环绕四周,严阵以待。武则天在昏睡中突然被惊醒,她睁开眼,只见眼前剑戟森森,心中不由一惊,厉声问道:“何人胆敢作乱?”张柬之躬身施礼,沉声说道:“张易之、张昌宗意图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将其就地正法。因事态紧急,怕走漏风声,故未敢事先奏明陛下。臣等在宫禁之中动兵,实属万不得已,罪该万死!”
武则天听罢,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万万没想到,自己防备多年,最终还是未能避免这场政变的爆发。她深知自己已无力挽回局面,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再次昏睡过去。
次日,武则天强撑病体,下诏命太子监国,并大赦天下,以安人心。朝臣也纷纷出谋划策,力求稳定局势。武则天再次下诏,正式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登基为帝,即唐中宗,他再次大赦天下,昭雪往日冤案,释放那些被籍没为奴的子女。
此后,武则天被迫迁往上阳宫闲居。她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难以用言语表达。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中凄冷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传奇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与唐高宗合葬。
神龙二年(706)正月,武则天的灵柩在唐中宗的护送下运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因武则天临终遗诏不许立传,只树碑一块,上无文字,故称“无字碑”。
姓名:武则天
生卒年份:624年-705年
出生地:并州文水
逝世地:洛阳上阳宫
家族背景:出身士族,后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李治皇后。
早年经历:十四岁入宫,太宗驾崩后入感业寺为尼,后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逐步崛起于后宫。
主要政绩:登基后,改革科举,提拔寒门之士,打破门阀贵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政令畅通。她以铁腕手段治国,极富成效,使唐朝保持强盛,为后世留下传奇女帝之名,并开创唐朝新局面,影响深远。
性格特点:坚毅果决,聪慧机智,胆略过人。善于洞察时局,运用权术,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
历史评价: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体制得以革新,中央集权加强。虽手段强硬,宫廷斗争不断,但对唐朝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历史地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