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那日起,她的威仪便如日中天,渐渐笼罩了整个大唐宫廷。李治初时还沉浸在与武则天共掌天下的美梦中,殊不知这正是他政治生涯转折的开始。
武则天这位才智过人的女子对权力的渴望远超常人。作为皇后,仅凭宠爱和地位并不足以满足她的野心。于是,她暗中策划,让心腹许敬宗上疏李治,建议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更换太子。李治本就对武则天言听计从,加之许敬宗的言辞恳切,他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显庆元年(656),太子李忠被废为梁王,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则被立为太子。
这一变故让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她本可以就此满足,安享皇后的尊荣,但她对政治的热情却如烈火般炽热。她开始频繁地参与朝政,以她独特的政治眼光和处理方法赢得了李治的赞赏和信任。然而,随着武则天的权势日益增大,李治开始感到不安。
麟德元年(664),李治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废后的念头。他秘密召见了宰相上官仪,商量废后之事,并让上官仪草拟了废后诏书。然而,武则天耳目众多,这件事很快就被她得知。她怒气冲冲地找到李治,质问他为何如此对待自己。李治面对武则天的质问,心中惶恐,只好将一切推给了上官仪。最终,上官仪和他的儿子都被处死,就连废太子李忠也未能幸免,被一同处死。
这次废后的失败让李治彻底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他无奈地将武则天推向了政治前台。从此,武则天更积极地参与朝政,与李治并称为“二圣”。起初,朝政大事还以李治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武则天的权势则越来越大。
上元元年(674),李治病重,他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完全交给武则天。从此,朝廷以武后执政为主,李治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他心中虽然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李治。上元二年(675),太子李弘突然暴毙,这让他悲痛欲绝。他不得不立武则天的二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聪慧能干,深受朝臣的赞誉。然而,他与武则天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
调露二年(680),武则天终于找到了废掉李贤的借口。她派人在东宫搜出了所谓的谋反罪证,将李贤废为庶人。李治无奈,只得另立武则天的三子李显为太子,为了保险起见,又立了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为皇太孙。
永淳二年(683)十二月,李治在洛阳的贞观殿病逝,终年五十六岁。他留下遗诏,令太子即位,并让宰相裴炎辅政。其实他也明白,朝政大权早已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文明元年(684),李治的灵柩被运回长安,葬于乾陵。他的一生,前半生受父亲唐太宗的影响,后半生则完全笼罩在武则天的威仪之下。他试图逃脱这种影响,但最终却悲哀地发现,自己早已无力回天。
姓名:李治
庙号:高宗
生卒年份:628年-683年
出生地:长安
逝世地:洛阳贞观殿
家族背景:出身皇族,父亲李世民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母亲长孙氏为唐太宗的皇后。
早年经历:作为嫡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深受父亲喜爱。唐太宗在位时,被封为晋王,后立为皇太子,参与朝政,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
主要政绩:李治继承皇位后,继续推行“贞观之治”的施政方略,维持国家稳定。在位时扩大版图、加强交流、发展文教,使唐朝强盛,为开元盛世奠基,并改革朝政,提升治理能力。
性格特点:性格温和,仁慈宽厚,善于倾听臣下的意见。他处理政务时较为谨慎,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决策力。
历史评价:唐朝早期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帝王,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和仁政理念,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虽然后期朝政有所变化,但他开拓疆土、巩固政权,为唐朝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历史地位与贡献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