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抓肉的美味与考验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

羊肉,是一种美味,新疆的羊肉似乎更是得到人们的赞誉。我自幼生长在新疆,对于羊肉也是非常喜爱。后来到内地读书工作,也依然在新疆不同地方做田野调查,知道了越来越多的与地方认同紧密联系的羊肉的故事和说法,也有了一些人类学田野关系的感悟。

新疆各地的人都说本地的羊肉是最好吃的。阿勒泰人告诉你:“当地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走的是黄金路。”尉犁人会说:“因为羊生长在长有罗布麻、肉苁蓉、甘草等野生中草药的盐碱草滩上,羊还会吃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叶子,因此‘天下羊肉尉犁香’。”罗布羊是当地绵羊品种的主体优势畜种,据说抗病能力强,因当地土壤盐碱大,羊以碱性植物为食,羊肉含碱性氨基酸比其他地方的羊肉高出许多,精肉多、脂肪少、无膻味,因此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也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保护。

说到地方品种的名羊,我在塔城地区裕民县吉兰德牧场调查时,当地牧民给我讲了巴什拜羊的故事。这是由当代哈萨克族历史名人巴什拜选育出的一个地方羊品种,据说是从前苏联带回种羊,在裕民县杂交选育出的。

然而,牧民讲述的则是另外的版本。牧民们说,巴什拜还是一个小伙子的时候比较贪玩。第一年春天,他父亲给了他100只羊,让他到巴尔鲁克山里的夏牧场放牧。结果到了秋天,羊都跑丢了。第二年又给了他100只羊,又跑丢了。第三年他父亲还是将100只羊交给他,但特别严肃地警告他说:“如果这次羊再跑丢了,你就不要回家来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想要好好放牧,但还是忧心忡忡。进山后,他看到了满山遍野的羊群。这些羊长相很特别,个头比一般羊大,有些还有四个犄角。牧民们说这是因为前两年的那两群羊和山里野生的大头羊杂交了。也有人说,有一年秋天,巴什拜家的羊群里混进来两只健壮的雄盘羊。巴什拜发现后没有惊动它们。两天以后,雄盘羊离开了。第二年,羊群里的母羊产的几乎全是双羔,羊羔体形明显大于往年,刚出生的小羊羔几分钟后就能站立行走。也许真是具有野羊的基因,我在巴尔鲁克山里不仅看到这种羊体格大、耐粗饲、耐寒冷,而且领略到羊羔肉的鲜美。

在哈萨克牧民毡房吃手抓肉,通常羊是现宰的。很多次都是牧民在我们到达之后,先去羊群中挑一只羊,带回毡房,请客人过目,并请最年长的客人做“巴塔”,也就是祈祷。除了老少平安、四畜(牛羊马驼)繁盛、儿女成才、健康愉快、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外,“让毡房穹顶的烟越冒越高”是牧民们很喜欢听的一句话。因为通常是挑选当年的羊羔,所以会有“没有结过婚的羊娃子”之说。宰羊剔肉,直接入锅。在牧场上多是在毡房外用木柴烧火,大铁锅煮肉。

羊头,是草原哈萨克人接待贵客的具有礼仪性含义的食物。羊肉煮好后,羊头、江巴斯(羊胯骨)、羊腿等分别摆放,有时客人多还会用几个盘子。羊头用盘子装着,羊鼻子冲着客人,摆在最尊贵的客人面前,请尊贵且年长的客人做“巴塔”。祈祷之后主人会请这位贵客分羊头肉,客人拿起摆放在盘子里的小刀,用左手托起羊头,右手持刀,刀刃向内,先从左面颊削下第一片肉,分给身边的年长者,希望他能够在牧场上有威望、有脸面,接着依次将羊面颊肉分给在座的成年人;羊上颚的肉则分给在座的小辈,祈望男孩子能说会道,女孩子歌声甜美;最后削下一只羊耳朵给儿童,另外一只可以给在座的最年轻的客人或者次年幼者,祈望孩子能够多听长辈的话。最后再把羊头递还给主人,主人会将羊头骨打开,将羊脑取出盛在小盘里给最尊贵的客人享用。其他部位的羊肉同样具有象征意义,如羊腿骨通常给风华正茂的青年,希望他们能够多跑腿、多干活。

手抓肉虽美味,但吃手抓肉也是对人类学家的考验。哈萨克人吃手抓肉时,主人为了表达热情,会将煮熟的羊尾油切成小块,满满地摆在右手上,就像一只装满羊尾油碎块的船型小盘,请客人张开嘴巴,把手中满满的羊尾油倒进客人的嘴里。煮熟的羊尾油是很滑润的,但要把这些羊尾油都放在嘴里,实在难以做到。吃的诀窍就是边用嘴接着羊尾油,边往食道里吸,让软糯的羊尾油滑到胃里,这满满一捧的羊尾油才能够咽下去。有一次,我和我的好友——一位研究游牧生活的美国人类学教授一起,到天山深处的昭苏县去做田野调查。虽然最终因为办理边境通行证的误会,他未能实现田野调查的愿望,但在到达那晚吃手抓肉时他却有了一次难忘的痛苦经历。在两三个小时的聊天过后,大家在牧民定居点屋里的土炕上围坐下来,铺好餐单,热腾腾的手抓肉端上来,做过巴塔之后,由坐在美国教授另一边的一位哈萨克老人掌刀,按规矩先吃羊头肉。这位美国教授长我一岁,又是远道而来,自然成为那天手抓肉席上吃第一块羊头肉的人。受到手抓肉盛宴的热情款待,他当然是非常开心。不过,我却暗自担忧下面要发生的事。果然,下一个节目开始了——给客人喂羊尾油。我急忙向主人解释:“这位朋友吃不了肥羊肉。”主人正在迟疑之际,我们这次调查的助手,一位哈萨克族女老师用汉语对美国教授说:“这是哈萨克族的礼节,你必须吃掉的,不然就辜负了主人的好意。”主人将手里的羊尾油碎块减掉了一些,喂到美国教授嘴巴里。我将接着捧到我嘴边的满满一小捧羊尾油咽下去的同时,用余光扫了我的朋友一眼。只见他鼓着嘴巴,泪花在眼睛里转着。那些羊尾油还在他嘴里含着!我转过脸去看着他,他因为嘴里堆满了羊尾油,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满含泪花用眼神来向我求助。我赶忙说:“教授想要去方便一下。”众人急忙让开空间,让他去了院子里的旱厕。吐掉了所有的羊尾油后,美国教授回到餐桌边,大概只是喝了一小口肉汤,再也没有进食,也几乎没有再说话。田野社会关系变得不再顺畅,刚才和谐气氛也凝固而且转换了。田野民族志技术中是不是该有“食”的一席之地呢?

从30多年前开始,在完成诸如“游牧民生活方式的转换”“哈萨克民间艺术与认同”之类的课题过程中,每次在哈萨克毡房用味蕾体验着手抓肉美味之时,我也在不断地复习其“文化象征意义”。我本人也从调查团队里吃羊耳朵的小伙子,成了这几年再进毡房吃手抓肉时做“巴塔”和执刀分羊头肉的老人家,对于手抓肉与田野社会关系也多了几分领悟。 hwJ+5AbGUW4PuZzbo9i2NLruwmPH6fzj41q4+uy4iPGcHVGKIIxh0ilcTpxmn3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