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几十年,走过、看过、吃过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单单说吃,可谓吃过黄连苦,品过蜜糖甜。要说记忆深刻的美食,也确实能够抖出一箩筐。不过,这里我要说说那次“尝胆知寒”的故事。
2000年秋天,黄兴球老师听峒中镇那丽村巴冷屯的报道人说,他们村子有人要搞仪式活动,便邀请我和潘岳老师一同前往。我们要去的村子有17户人家,120多人,属于小板瑶,又称“花头瑶”。据报道人说,当地李氏兄弟六人要为其父亲去世一周年举办祭奠活动,并且在第二天给小辈举行度戒仪式。这种活动平时难得一见,对我们来说机不可失,于是我们匆忙赶来,想通过摄影手段把这些仪式全程记录下来。
那天我们从南宁到达峒中之后,村里的两个老乡到镇上来接我们,我们便跟随他们一路步行到村里。由于小路曲折难行,大约五六公里的山路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到达村子时,已经将近傍晚时分。快到村口时,远远就看见村头收割后的田地里围了许多人。走近一看,他们正在处理已经屠宰好的一头大肥猪。锅灶架在露天地里,炉火烧得正旺,旁边用塑料布搭起的棚子下面已经摆好了一张很大的桌子,上面摆了一圈碗筷和酒杯。
主人看见我们一行从田埂上走来,赶紧热情地迎了上来。不等我们放下随身携带的摄影器材,就拉我们上桌吃饭。我们也不推辞,便和主人一起围坐下来,备好的饭菜开始被陆续端了上来。
这时,只见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汉子,手里拎着一个东西,往正在煮肉的开水锅里焯了一下便拿出,然后走向餐桌。原来他手里拎着一个刚从猪身上取下的苦胆,看上去仍然软乎乎的,就像一个未吹起的气球。走到桌前,那汉子迅速在苦胆下面扎了一个眼,熟练地在已经聚拢的酒杯上方转了一个圈,胆汁滴落下来,酒杯中顿时泛起了绿色,这就是所谓的“苦胆酒”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开席的吃法,开餐前大家要一起共饮一杯猪苦胆酒。我心中胆怯,再三推辞,可主人却不依不饶,上纲上线,似乎不喝这杯酒就会坏了他家的大事。没有办法,谁让自己学了民族学人类学这门专业呢?于是入乡随俗,我便硬着头皮跟着大家一仰脖子也喝了下去。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开始,随后大家开始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天黑之后,祭奠仪式正式开始,黄兴球、潘岳老师开机录像,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而这时的我,开始隐约感到腹中难受,难以自制,于是慌忙去找方便的地方。毫无疑问,苦胆酒开始在腹中发挥作用了,而且来得这样迅速。当别人都在忙着工作,或者看热闹时,我却开始频繁跑去房前屋后找出恭的地方。
主人发现情况不对,知道城里来的客人中招了,赶紧过来察看。村民见状赶紧上山采药,很快便从山上采来大把草药煎煮,随后端来一大搪瓷缸煮好的药水,我二话没说喝了下去,之后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夜未醒。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居然止住了腹泻。记忆中,那天早晨的阳光真的很亮很亮,仿佛我第一次看到阳光一样。
此次经历后,我在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第一,查阅《本草纲目》,知道猪胆汁入药大寒,去肝胆之火,但脾胃虚弱之人万万不可尝胆试寒。第二,瑶族民间的确有治疗腹泻的灵丹妙药,同时我也彻底相信了中药的作用。坚信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知道一些中医之道那是不可或缺的。第三,我对“胆寒”二字的理解更加深刻,以后在课堂上解释这个词语时可以现身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