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To eat or not to eat?

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对于我这样一个饮食甚为挑剔的人来说,长时间在他者的社区中生活,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个挑战强于宗教的、语言的、心理的乃至身体其他方面的一切挑战。

我看过许多国外人类学家描述异乡饮食的文章,大体而言,这些文章共同传达的信息是:一方面,能够选择人类学为志业的,大抵本身是些心灵开放、热爱冒险、勇于挑战禁忌的人,因此对诸如在韩国吃狗肉,在中国的西南山地吃飞蛾,在亚马孙森林吃虫子,乃至在非洲草原上茹毛饮血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就算那些在感官上未曾“脱敏”的人类学者,为了取悦当地人或获得他们的信任,也会硬着头皮吞下各种千奇百怪的食品。

相形之下,我在甘孜藏区的饮食经历可算是乏善可陈。我的田野地点主要在康定关外的木雅地区(当然时常也去甘孜各县游历),这里的日常饮食以田地和畜栏出产为主,不大会出现离奇古怪的食品。而且,由于“SK”寺庙多吉堪布的影响力,近几年村里逐渐呈现出一种清教徒的气氛,为了摆脱杀生的罪过,全村除了牛以外,一切家畜家禽都已彻底绝迹,就是这些牛,村里人也已经全部宣誓过最后要放生了。村民们的肉食之需,基本上就仰仗于邻镇的市场。我的饮食怪癖是不沾猪肉以外的一切畜禽,这样的安排简直是救我于水火。

尴尬还是不期而至。堪布时常带我四处看看,也包括去牛厂(高山牧场上)看他的表妹。牛厂的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妹妹看到亲爱的堪布哥哥到来,激动不已,马上洗手做羹汤,做了一锅唤作“nhaki”的东西来招待我们。所谓“nhaki”,就是把一大坨酥油煮化以后,在里面放进一种叫作“ngedu”的白色固体奶制品,将其煮成轻柔的条状,外观接近棉絮的质感,又比棉絮更实些。煮好以后,妹妹给我们各自盛了一碗,我吃了第一口就完全不知所措了,口感除了酸,就是满嘴的油乎乎。堪布倒还矜持,同来的几个小喇嘛早已吃得眉开眼笑。看着他们甘之如饴,我实在忍不住想象自己吃下去之后满世界找厕所的窘境,谁能扛得住喝油下肚呢?我考虑再三,终于还是放弃了。

Not to eat,背后隐藏着千回百转。

酥油和“ngedu”都是奶制品中的上佳之物,100斤牛奶充其量提取出5~6斤酥油或“ngedu”。因此用“nhaki”招待客人是比较罕见的,除非是贵客或最亲近的朋友。我在绒村多年,见到这样待客的场景似乎不超过10次。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幼年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福建乡村,由于交通不便,亲戚上门是一件大事,客人刚到家时,往往要先奉上一碗点心,多半是豆腐皮、金针菇、蛏干煮成的汤,里面卧着两个荷包蛋。客人必定只象征性地吃点佐料,荷包蛋最多吃一个,讲究的客人则把两个荷包蛋都留给主人家里的娃娃。有些家长会把娃娃先赶出门,免得在桌旁候得太明显。我们家最常来的是一位姨婆和一位表姑,她们特别懂“礼”,也深受我们姐弟仨的欢迎。有一次家里来了外地的客人,好像是我父亲的大学同学,他们不明就里地把点心吃了个底朝天,我那没出息的弟弟当场就号啕大哭起来。

基于这个经验,我决定不再坚持,略为宽心地搁下了碗。由于牛厂生活艰苦,许多家庭都放弃了牦牛养殖,只在村庄里居住。现在还在高山上坚持的,多半是经济条件不太好,需要靠养殖业来补充收入的人。我放下的这一碗“nhaki”,或许正是山上的小朋友期待的。我问过特别相熟的喇嘛这类问题,他们含笑安慰我说:“是老人吃还是小朋友吃就不大好说。”在藏区,老人会受到更多的优待和尊重。

常年混迹在喇嘛和村民中间,我在社区里的名声不算太差。在任何情况下,比如即使有些老年人仍然保持舔碗的习惯(这个场景使得村里的年轻人有时也会对我偷偷地挤眉弄眼表示愧疚),即使明知席间的某些人患有肝炎,我都和他们共食,从无难色。我不吃他们最习以为常的牛羊,在他们看来也不难理解,就像村里大部分人不吃鱼一样,并非我的刻意挑剔。更重要的是,我和年轻人一起上过“choze”神山,要知道“choze”的难度不仅在于举行念经、更换玛尼旗处5000米的海拔,更在于通往“choze”山顶的那一条孤绝的羊肠小道,下临深渊,所有人要在凌晨两点从半山腰的“dhaka”胆战心惊地攀援而上。村里的男性在年轻时都去过“choze”神山,但到中年时,就只到“dhaka”去迎接年轻人的归来。作为一名踩在中年门槛的外来者,我的壮举被村民们誉为“比我们康巴人还得行”。

从情感上我时常受困于自己的饮食挑剔,但从理智上说,我觉得我们的观察对象也在观察我们,他们是同等程度的人类学家,对我们的各种言谈举止进行通情达理,乃至移情式的评判。To eat or not to eat,希望这不是一个问题。 hwJ+5AbGUW4PuZzbo9i2NLruwmPH6fzj41q4+uy4iPGcHVGKIIxh0ilcTpxmn3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